連絡電話

(02) 2720-9880

服務信箱

ctlm@ctlm.com.tw

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下的職災應變:颱風、地震停班全攻略!

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與難以預測的天然災害,企業如何確保員工在工作場所的安全,並做出適當的停班決策,已成為重要的課題。本篇文章將聚焦於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下的職災應變,深入探討颱風、地震等常見情境中,企業應如何制定周全的應變策略,確保員工安全,並合理安排停班與復工。 我們將解析在颱風、地震等突發狀況下,企業在職災應變方面應考量的關鍵因素。從風險評估、應變計畫的擬定,到停班標準的建立與決策流程,提供全面的指南。我建議企業不應僅僅依賴政府公告,更應根據自身產業特性、工作場所環境以及員工居住地等因素,建立一套客製化的停班決策機制。例如,對於需要輪班或在戶外作業的員工,更應加強安全防護措施,並提供明確的應變指示。定期進行防災演練,確保每位員工都清楚瞭解應變流程,也是提升整體安全防護力的關鍵。 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建立客製化停班決策機制: 別只看政府公告!企業應考量產業特性、工作場所環境與員工居住地,制定自身專屬的停班標準。特別注意輪班或戶外作業員工的安全,加強防護並提供明確應變指示。
  2. 颱風來臨前,全面檢查與強化: 企業務必加固廠房、辦公室的屋頂、門窗,設置防水閘門與抽水設備。勞工個人則應檢查居家門窗是否緊閉、排水溝是否暢通,並備妥緊急避難包,內含飲用水、乾糧、急救用品等。
  3. 防災演練不可少: 定期舉辦防災演練,確保所有員工都熟悉緊急應變流程。內容應涵蓋疏散路線、避難地點、聯絡方式以及基本的急救技能,以提升整體安全防護力,並在災害發生時能冷靜應對。

颱風季來襲: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應變準備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台灣面臨的颱風威脅也日益嚴峻。每年夏季至秋季,接連而來的颱風不僅帶來強風豪雨,更可能引發淹水、土石流等複合式災害,嚴重影響企業營運與員工安全。因此,在颱風季來臨前,企業與勞工都應及早做好萬全準備,才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企業應對颱風季的職安衛重點

企業主與工安主管應將颱風災害納入風險評估範圍,並根據企業特性與地理位置,制定完善的颱風防災應變計畫。以下列出幾項關鍵要點:

  • 加強建築物與設施的防護:

    定期檢查廠房、辦公室的結構安全,加固屋頂、門窗等易受損部位。針對沿海或低窪地區的廠房,應設置防水閘門、抽水設備,並備妥沙包等防洪物資。此外,也應檢查招牌、廣告牌等懸掛物是否牢固,避免強風吹落造成意外。

  • 建立完善的預警與通報系統:

    密切關注中央氣象局發布的颱風警報,並透過企業內部通訊系統(如Line群組、電子郵件),及時向員工傳達颱風動態、停班資訊等重要訊息。同時,應建立緊急聯絡名單,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聯繫到所有員工。

  • 儲備必要的防災物資:

    準備足夠的飲用水、乾糧、手電筒、電池、急救箱、毛毯等物資,以備不時之需。若企業有設置避難場所,應定期檢查相關設施是否堪用,並確保物資充足。

  • 強化員工的防災教育訓練:

    定期舉辦防災演練,提升員工的緊急應變能力。教育員工颱風期間的注意事項,例如避免外出、遠離危險區域、注意居家安全等。此外,也應教導員工基本的急救技能,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互相幫助。

  • 檢視工作場所安全:

    颱風來臨前,應停止戶外作業,並將施工機具、材料等物品固定或移至安全場所。針對高空作業,應加強安全防護措施,例如設置防墜網、提供安全帽等。若工作場所位於易淹水地區,應事先做好防洪準備,並確保排水系統暢通。

勞工個人如何準備?

除了企業的防災措施外,勞工個人也應積極參與防災準備,才能在颱風來臨時保護自身安全:

  • 關注颱風動態:

    透過新聞報導、氣象App等管道,隨時掌握颱風的最新動態,並瞭解居住地區的災害潛勢中央氣象局的網站提供了詳細的颱風資訊,可以多加利用(中央氣象局颱風警報)。

  • 檢查居家環境:

    檢查門窗是否緊閉排水溝是否暢通移除陽台上的盆栽等物品,避免被強風吹落。準備備用食物、飲水,以及手電筒、電池等緊急照明設備。

  • 避免外出:

    颱風期間盡量避免外出,若必須外出,應注意安全遠離危險區域,例如河邊、海邊、山區等。避免靠近電線桿、招牌等可能倒塌的物體。

  • 學習防災知識:

    參與企業或社區舉辦的防災講座、演練,學習基本的防災知識與技能。瞭解居住地區的避難場所,並事先規劃好疏散路線

  • 準備緊急避難包:

    準備一個緊急避難包,內容包括飲用水、乾糧、急救用品、個人藥品、身份證件、現金等。將避難包放置在易於取得的地方,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取用。

這個段落詳細說明瞭企業和勞工在颱風季來臨前應做的準備,包括加強建築物防護、建立預警系統、儲備防災物資、強化教育訓練等方面。同時,也提醒勞工個人應關注颱風動態、檢查居家環境、避免外出、學習防災知識等。希望這些資訊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地震來襲: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下的職災應變重點

台灣位於地震帶上,地震頻繁發生。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企業除了保護員工的生命安全,更應建立完善的應變機制,降低地震可能造成的職災風險。以下針對地震來襲時的職災應變重點,提供具體的建議:

地震前的準備:

  • 擬定地震緊急應變計畫:

    企業應針對地震災害,制定詳細的應變計畫,內容應包括疏散路線、避難地點、緊急聯絡方式、以及災後復原措施。應變計畫應定期檢討並更新,並讓所有員工瞭解內容。

  • 定期進行地震防災演練:

    透過模擬地震情境,讓員工熟悉應變流程,例如:如何保護頭部、如何尋找掩護、以及如何安全疏散。演練應包含不同情境,例如:日間、夜間、以及不同工作場所。

  • 加強辦公室及廠房的結構安全:

    定期檢查建築物的結構安全,並進行必要的補強措施。對於老舊建築物,更應特別注意。確保辦公室內物品擺放穩固,避免掉落傷人。像是固定書櫃、文件櫃等高重心的物品,可以利用L型支架或防倒塌固定器。

  • 儲備緊急防災物資:

    準備足夠的緊急物資,例如:飲用水、乾糧、急救包、手電筒、收音機、以及禦寒衣物。這些物資應存放在容易取得的地方,並定期檢查更新。

  • 建立緊急聯絡網:

    建立員工緊急聯絡名冊,並定期更新。確保在地震發生後,能夠迅速聯繫到所有員工,掌握人員安全狀況。

地震發生時的應變:

  • 保持冷靜,切勿慌張:

    地震發生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不要慌張。慌亂的行動容易造成意外傷害。請記住「趴下、掩護、穩住」的原則。

  • 尋找掩護:

    立即尋找堅固的掩護,例如:桌子下、牆角、或柱子旁。用手或物品保護頭部和頸部。

  • 遠離危險物品:

    遠離窗戶、玻璃、吊燈、以及其他可能掉落的物品。

  • 關閉電源及瓦斯:

    如果情況允許,應立即關閉電源及瓦斯,以防止火災發生。

  • 注意疏散指示:

    聽從指揮人員的指示,安全疏散到指定的避難地點。

地震後的應變:

  • 確認人員安全:

    清點人數,確認所有員工的安全。如有人員受傷,立即進行急救,並儘速送醫。

  • 檢查建築物安全:

    檢查建築物的結構安全,確認沒有損壞。如有發現異常,請勿進入,並立即通知專業人員進行評估。

  • 注意餘震:

    地震後,可能會發生餘震。請保持警惕,並隨時做好再次避難的準備。

  • 回報災情:

    向公司及相關單位回報災情,以便進行後續的處理及復原工作。

  • 提供心理支持:

    地震後,員工可能會有心理壓力。公司應提供心理支持資源,協助員工度過難關。您可以參考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尋求相關的協助。

特別提醒: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更詳細的地震應變計畫,並定期進行演練,以確保員工在地震發生時,能夠安全應變,將職災風險降到最低。也隨時關注中央氣象署的地震資訊,掌握最新動態。

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下的職災應變

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下的職災應變.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停班決策: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下的企業指引

面對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企業的停班決策至關重要,不僅關乎員工的安全,也影響企業的營運。一套完善的停班決策機制,能幫助企業在保障員工安全的同時,也能將損失降到最低。以下將詳細說明停班決策的考量因素、決策流程以及相關的法律責任。

停班決策的考量因素

停班決策並非僅僅依賴政府的停班停課公告,企業應綜合考量以下因素,做出最適合自身情況的判斷:

  • 員工居住地與通勤狀況:

    瞭解員工的居住地分佈,以及通勤方式。若員工居住地或上班必經之路已宣佈停班停課,或交通嚴重受阻,應優先考量讓員工停班。如果員工的居住地、上班上課交通必經地區、服務機關或學校所在地有一處停止上班上課,當事人就可以停止上班上課喔!

  • 工作性質:

    評估工作內容的必要性與急迫性。若非必要且緊急的工作,應避免在惡劣天氣下進行。對於需要輪班輪值、參與救災或其他特殊職務,必須照常出勤或酌留必要人力,經機關、學校首長指派出勤者,則不適用停班辦法。

  • 災害嚴重程度:

    密切關注氣象局發布的颱風警報、地震報告、豪雨特報等資訊,評估災害可能造成的影響。參考《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該辦法有明訂天然災害停班停課的標準、作業處理方式、停班停課與否權責機關,就各單位法規整合成統一作業辦法。颱風暴風半徑於4小時內可能經過之地區,其平均風力可達七級以上或陣風達十級以上時,或未來24小時累積雨量達山區200毫米及平地350毫米時,可宣佈停班停課。若災害已對企業營運造成實質影響(如停水停電、廠房受損),則應考慮停班。

  • 企業所在地及周邊環境:

    企業應評估公司所在地及周邊環境的安全性,例如:是否位於淹水區、土石流潛勢區,建築結構是否安全等。針對地震地震發生後,各機關、學校之房舍或公教員工所居之房屋因受地震影響倒塌或有倒塌危險之虞時,或者因受地震影響致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時,可以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

停班決策流程

企業應建立一套標準化的停班決策流程,確保決策的及時性與有效性:

  • 成立緊急應變小組:

    由企業主、人資主管、工安主管等組成,負責蒐集資訊、評估風險、做出決策並對外公告。

  • 蒐集資訊:

    隨時關注氣象局、政府部門發布的最新消息,並瞭解員工的居住地、通勤狀況等資訊。

  • 風險評估:

    根據蒐集到的資訊,評估災害可能對員工安全、企業營運造成的影響。

  • 決策發布:

    緊急應變小組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做出停班決策,並透過內部公告、電子郵件、簡訊等方式,及時通知所有員工。停班資訊也可上傳人事行政總處網頁。若宣佈時間為前日晚上,則以隔日零時零分為起點。若為凌晨時間(過12 點後)公佈,則以平常一般上課、上班時間為起點。下午的颱風假開始時間為一般下午開始上課、上班的時間,通常是下午1 時30 分開始。

  • 後續應變:

    停班期間,企業應持續關注災害情況,並視情況調整應變措施。颱風假各時段停班停課的結束時間,除了上午原則上為各機關所定上午上班的結束時間外,其餘各時段(全日、下午、晚上)基本上就是以當日結束時間為準(晚上12時)。

停班期間的薪資與法律責任

颱風假並不是假,並不需要請員工填寫假單申請。如勞工在天災發生時(包括颱風、洪水、地震及其他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屬天然災害者),在居住地、上下班必經之處或工作地任一地點的縣市政府宣佈公務員停班時,勞工即可不出勤,僱主亦不得要求勞工以事假、特休假等假別請假,同時不可扣發全勤獎金、給予低考績等懲罰式不利處分。不過,僱主針對「颱風假」可不給薪,如勞工依然正常出勤則給予正常上班薪水、不須額外給予加班費或補休。 若勞資雙方已約定居家上班,勞工並無通勤上班的風險,即便各級縣市政府宣佈停班,在家工作的勞工依然得照常上班,不可以「颱風停班」為由拒絕提供勞務。企業應瞭解相關法規,保障勞工權益,並避免觸法。

  • 《勞動基準法》:

    勞動部說明,若當日是「工作日」即正常給薪,建議僱主可以發給加班費或額外津貼。若居住地及上班途中會經過的區域都停班,不過公司所在縣市正常上班,勞工可要求不到班,建議僱主不要扣薪,且不能視為曠職、扣全勤。

  • 《職業安全衛生法》:

    僱主應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若因未善盡安全防護責任,導致勞工發生職災,將面臨法律責任。僱主使勞工於低氣溫之環境下作業,應實施預防低氣溫危害之教育訓練,使勞工瞭解低氣溫工作環境之健康與安全工作程序,降低冷暴露之健康危害風險。

特殊情況考量

  • 高溫作業:

    台灣夏季炎熱,若勞工需要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僱主應提供防熱措施,並適當調整工作時間。勞動部已於1月公告「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並以作業所在地或緊鄰地區之溫度及相對濕度資訊,評估其熱危害風險等級及對應之風險管理原則,為進一步協助事業單位落實熱危害預防自主管理,及方便指引中相關資訊的傳遞與運用。僱主也應視勞工的體適能,實施熱適應訓練並適當調配其戶外作業時間,以確保勞工對溫濕度的變化具耐受力,同時建立夥伴互護機制,作業勞工彼此互助、監視或由監督者隨時觀察,如有身體異常狀況可立即應變。

  • 寒流來襲:

    根據往年經驗,均有發生勞工因戶外低溫引發心臟及腦血管疾病等職災死亡案件,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特別提醒所有工作者,應注意保暖措施及留意健康狀況,避免因低溫造成傷害。僱主應適當進行工作調配,減少於室外作業時間,降低危害風險。工作者應穿戴防寒之衣物、鞋、帽、手套等,以避免寒風與低氣溫之傷害。

  • 地震後續:

    地震後應檢查工作場所的結構安全,確認無虞後才能恢復工作。地震後,各機關、學校之房舍或公教員工所居之房屋因受地震影響倒塌或有倒塌危險之虞時,或者因受地震影響致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時,可以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

面對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企業應以員工安全為首要考量,建立完善的停班決策機制,並隨時關注最新資訊,才能在保障員工安全的同時,也能維持企業的永續經營。

停班決策: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下的企業指引
主題 內容
停班決策的考量因素
  • 員工居住地與通勤狀況: 瞭解員工的居住地分佈,以及通勤方式。若員工居住地或上班必經之路已宣佈停班停課,或交通嚴重受阻,應優先考量讓員工停班。如果員工的居住地、上班上課交通必經地區、服務機關或學校所在地有一處停止上班上課,當事人就可以停止上班上課喔!
  • 工作性質: 評估工作內容的必要性與急迫性。若非必要且緊急的工作,應避免在惡劣天氣下進行。對於需要輪班輪值、參與救災或其他特殊職務,必須照常出勤或酌留必要人力,經機關、學校首長指派出勤者,則不適用停班辦法。
  • 災害嚴重程度: 密切關注氣象局發布的颱風警報、地震報告、豪雨特報等資訊,評估災害可能造成的影響。參考《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該辦法有明訂天然災害停班停課的標準、作業處理方式、停班停課與否權責機關,就各單位法規整合成統一作業辦法。颱風暴風半徑於4小時內可能經過之地區,其平均風力可達七級以上或陣風達十級以上時,或未來24小時累積雨量達山區200毫米及平地350毫米時,可宣佈停班停課。若災害已對企業營運造成實質影響(如停水停電、廠房受損),則應考慮停班。
  • 企業所在地及周邊環境: 企業應評估公司所在地及周邊環境的安全性,例如:是否位於淹水區、土石流潛勢區,建築結構是否安全等。針對地震地震發生後,各機關、學校之房舍或公教員工所居之房屋因受地震影響倒塌或有倒塌危險之虞時,或者因受地震影響致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時,可以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
停班決策流程
  • 成立緊急應變小組: 由企業主、人資主管、工安主管等組成,負責蒐集資訊、評估風險、做出決策並對外公告。
  • 蒐集資訊: 隨時關注氣象局、政府部門發布的最新消息,並瞭解員工的居住地、通勤狀況等資訊。
  • 風險評估: 根據蒐集到的資訊,評估災害可能對員工安全、企業營運造成的影響。
  • 決策發布: 緊急應變小組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做出停班決策,並透過內部公告、電子郵件、簡訊等方式,及時通知所有員工。停班資訊也可上傳人事行政總處網頁。若宣佈時間為前日晚上,則以隔日零時零分為起點。若為凌晨時間(過12 點後)公佈,則以平常一般上課、上班時間為起點。下午的颱風假開始時間為一般下午開始上課、上班的時間,通常是下午1 時30 分開始。
  • 後續應變: 停班期間,企業應持續關注災害情況,並視情況調整應變措施。颱風假各時段停班停課的結束時間,除了上午原則上為各機關所定上午上班的結束時間外,其餘各時段(全日、下午、晚上)基本上就是以當日結束時間為準(晚上12時)。
停班期間的薪資與法律責任

颱風假並不是假,並不需要請員工填寫假單申請。如勞工在天災發生時(包括颱風、洪水、地震及其他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屬天然災害者),在居住地、上下班必經之處或工作地任一地點的縣市政府宣佈公務員停班時,勞工即可不出勤,僱主亦不得要求勞工以事假、特休假等假別請假,同時不可扣發全勤獎金、給予低考績等懲罰式不利處分。不過,僱主針對「颱風假」可不給薪,如勞工依然正常出勤則給予正常上班薪水、不須額外給予加班費或補休。 若勞資雙方已約定居家上班,勞工並無通勤上班的風險,即便各級縣市政府宣佈停班,在家工作的勞工依然得照常上班,不可以「颱風停班」為由拒絕提供勞務。企業應瞭解相關法規,保障勞工權益,並避免觸法。

  • 《勞動基準法》: 勞動部說明,若當日是「工作日」即正常給薪,建議僱主可以發給加班費或額外津貼。若居住地及上班途中會經過的區域都停班,不過公司所在縣市正常上班,勞工可要求不到班,建議僱主不要扣薪,且不能視為曠職、扣全勤。
  • 《職業安全衛生法》: 僱主應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若因未善盡安全防護責任,導致勞工發生職災,將面臨法律責任。僱主使勞工於低氣溫之環境下作業,應實施預防低氣溫危害之教育訓練,使勞工瞭解低氣溫工作環境之健康與安全工作程序,降低冷暴露之健康危害風險。
特殊情況考量
  • 高溫作業: 台灣夏季炎熱,若勞工需要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僱主應提供防熱措施,並適當調整工作時間。勞動部已於1月公告「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並以作業所在地或緊鄰地區之溫度及相對濕度資訊,評估其熱危害風險等級及對應之風險管理原則,為進一步協助事業單位落實熱危害預防自主管理,及方便指引中相關資訊的傳遞與運用。僱主也應視勞工的體適能,實施熱適應訓練並適當調配其戶外作業時間,以確保勞工對溫濕度的變化具耐受力,同時建立夥伴互護機制,作業勞工彼此互助、監視或由監督者隨時觀察,如有身體異常狀況可立即應變。
  • 寒流來襲: 根據往年經驗,均有發生勞工因戶外低溫引發心臟及腦血管疾病等職災死亡案件,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特別提醒所有工作者,應注意保暖措施及留意健康狀況,避免因低溫造成傷害。僱主應適當進行工作調配,減少於室外作業時間,降低危害風險。工作者應穿戴防寒之衣物、鞋、帽、手套等,以避免寒風與低氣溫之傷害。
  • 地震後續: 地震後應檢查工作場所的結構安全,確認無虞後才能恢復工作。地震後,各機關、學校之房舍或公教員工所居之房屋因受地震影響倒塌或有倒塌危險之虞時,或者因受地震影響致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時,可以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

避險第一!颱風季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應變準備

面對異常天氣天然災害,尤其是颱風季的威脅,企業必須將避險視為首要任務。這不僅是保護員工安全的責任,更是維護企業營運、降低損失的關鍵策略。以下將詳細說明企業在颱風季來臨前,以及災害發生時,應如何做好萬全準備,將風險降到最低。

事前預防:建立完善的防災體系

預防勝於治療,在災害發生前建立完善的防災體系,能有效降低損害。

  • 風險評估與危害辨識:
    • 企業應定期進行風險評估,辨識廠區內外可能因颱風、暴雨等異常天氣引發的潛在危害。
    • 例如:評估廠房屋頂結構是否穩固、排水系統是否暢通、周邊是否有土石流風險等。
    • 可參考勞動部職安署提供的相關指引,進行更全面的評估。
  • 強化硬體設施:
    • 加強固定招牌、廣告牌等易被強風吹落的物品。
    • 檢查並維護排水系統,確保排水暢通,防止積水。
    • 必要時,設置擋水閘門或堆置沙包,防止淹水。
    • 對於沿海或低窪地區的廠房,可考慮加高地基或設置防水牆
  • 建立緊急應變計畫:
    • 制定詳細的緊急應變計畫,明確各部門和員工在災害發生時的職責。
    • 計畫內容應包括:疏散路線、避難地點、緊急聯絡人、緊急醫療等。
    • 定期進行演練,確保員工熟悉應變流程。
  • 儲備防災物資:
    • 準備足夠的防災物資,例如:飲用水、乾糧、手電筒、電池、急救包、雨衣、安全帽等。
    • 定期檢查物資是否過期或損壞,並及時更換。

事中應變:確保員工安全與營運持續

當颱風來襲或發生其他天然災害時,企業應立即啟動緊急應變計畫,確保員工安全,並盡可能維持營運。

  • 隨時關注氣象資訊:
    • 密切關注中央氣象局發布的颱風警報豪雨特報等資訊。
    • 利用企業內部通訊系統,及時將最新資訊傳達給員工。
  • 適時宣佈停班:
    • 根據政府公告的停班停課標準,以及企業自身的風險評估,適時宣佈停班。
    • 停班期間,確保員工安全,並提供必要的協助
  • 加強巡檢與通報:
    • 安排人員加強巡檢廠區,及時發現並排除安全隱患。
    • 建立暢通的通報管道,方便員工回報災情。
  • 遠距辦公:
    • 若情況允許,可考慮實施遠距辦公,維持企業的基本運作。
    • 確保員工在家工作時的安全與健康。

災後復原:迅速恢復正常運作

災害過後,企業應迅速展開復原工作,盡快恢復正常營運。

  • 安全檢查與評估:
    • 對廠區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評估受損情況。
    • 確認所有設備和設施都安全無虞後,才能恢復運作。
  • 清理與修復:
    • 清理廠區內的 debris,並修復受損的建築和設備。
  • 員工關懷:
    • 關懷受災員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協助
  • 檢討與改進:
    • 檢討本次災害應變的不足之處,並加以改進。
    • 更新緊急應變計畫,提升防災能力。

總之,面對異常天氣天然災害,企業必須秉持避險第一的原則,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保障員工安全,維護企業永續經營。

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下的職災應變結論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下的職災應變策略,從颱風、地震的應對,到停班決策的擬定,

我們強調,預防勝於治療。企業應建立完善的防災體系,定期進行風險評估與危害辨識,強化硬體設施,並制定詳細的緊急應變計畫。同時,也別忘了儲備足夠的防災物資,以備不時之需。

當災害真正來臨時,保持冷靜至關重要。企業應立即啟動緊急應變計畫,適時宣佈停班,加強巡檢與通報,並盡可能實施遠距辦公,以確保員工安全與企業運作的持續性。

災害過後,迅速展開復原工作,安全檢查與評估、清理與修復、員工關懷,以及檢討與改進,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透過不斷地學習與精進,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下的職災應變是一項持續性的工作,需要企業全體上下共同努力。唯有將安全意識融入企業文化,才能真正保障員工的福祉,並創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工作環境。

異常天氣與天然災害下的職災應變 常見問題快速FAQ

Q1:颱風來襲時,企業除了關注政府公告的停班停課資訊外,還應該考量哪些因素來決定是否停班?

A1:除了政府公告的停班停課資訊,企業還應考量以下因素:員工居住地與通勤狀況(例如員工居住地是否已停班停課,交通是否嚴重受阻)、工作性質(例如工作是否必要且緊急,是否需要輪班輪值)、災害嚴重程度(例如風力是否達到停班標準,公司是否停水停電)、企業所在地及周邊環境(例如公司是否位於淹水區或土石流潛勢區,建築結構是否安全)。綜合考量以上因素,才能做出最適合企業自身情況的停班決策。

Q2:地震發生時,員工應該如何保護自己?企業在地震後應該做些什麼?

A2:地震發生時,員工應保持冷靜,切勿慌張,並記住「趴下、掩護、穩住」的原則。立即尋找堅固的掩護,例如桌子下、牆角或柱子旁,並用手或物品保護頭部和頸部。遠離窗戶、玻璃、吊燈以及其他可能掉落的物品。地震後,企業應確認所有員工的安全,檢查建築物的結構安全,並注意餘震。同時,企業也應提供心理支持資源,協助員工度過難關。

Q3:颱風假期間,如果勞工可以不出勤,僱主是否可以不給薪?如果勞工仍然正常出勤,又該如何處理?

A3:颱風假並不是假,並不需要請員工填寫假單申請。如勞工在天災發生時(包括颱風、洪水、地震及其他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屬天然災害者),在居住地、上下班必經之處或工作地任一地點的縣市政府宣佈公務員停班時,勞工即可不出勤,僱主亦不得要求勞工以事假、特休假等假別請假,同時不可扣發全勤獎金、給予低考績等懲罰式不利處分。不過,僱主針對「颱風假」可不給薪,如勞工依然正常出勤則給予正常上班薪水、不須額外給予加班費或補休。若勞資雙方已約定居家上班,勞工並無通勤上班的風險,即便各級縣市政府宣佈停班,在家工作的勞工依然得照常上班,不可以「颱風停班」為由拒絕提供勞務。

分享此篇文章
Facebook
Email
Twitter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