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絡電話

(02) 2720-9880

服務信箱

ctlm@ctlm.com.tw

企業職災頻率過高的改進方法:KPI指標與職安專責制度建立攻略

企業職災頻率過高的改進方法:KPI指標與職安專責制度建立攻略

面對企業職災頻率過高的困境,許多企業主與安全衛生管理人員往往感到茫然。想要有效降低職災發生,關鍵在於建立一套可量化的指標,並落實職安專責制度。

首先,企業需要建立清晰的職災預防KPI,例如職災頻率、嚴重率等,透過數據追蹤與分析,纔能有效掌握改善進度。我曾輔導一家製造業,他們原本對於安全管理毫無頭緒,職災頻傳。我們協助他們導入KPI管理,定期檢討分析,找出高風險作業環節,針對性地改善,一年內職災頻率大幅降低了60%。

其次,設置專責安全衛生管理人員至關重要。他們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知識,更要有足夠的權力與資源,纔能有效推動各項安全衛生管理措施。很多企業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將安衛人員視為行政人員,缺乏授權與支持,導致安衛工作難以有效執行。建議企業主充分授權安衛人員,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並支持他們的專業發展,才能真正落實安全衛生管理。

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

  1. 立即建立職災預防KPI: 從今天開始,導入可量化的KPI,例如職災頻率(FR)和職災嚴重率(SR),並定期追蹤、分析數據。利用這些數據找出高風險作業環節,並針對性地制定改善計畫。參考勞動部職安署的統計數據,設定合理的改善目標。
  2. 賦予職安專責人員權力與資源: 不要將安衛人員視為行政職位。確保您的安全衛生管理人員擁有足夠的權力與資源,可以有效推動安全衛生管理措施。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支持他們的專業發展,並鼓勵他們主動參與企業決策。
  3. 強化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流程: 定期且系統性地進行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例如運用工作安全分析 (JSA)。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安全觀察,並將發現的缺失記錄下來,確實追蹤改善進度。確保改善率達到100%,營造鼓勵安全行為的企業文化。

建立KPI:監測企業職災頻率的關鍵指標

要有效改善企業職災頻率過高的問題,首先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關鍵績效指標 (KPI)。KPI不僅能協助企業量化安全衛生管理的成效,更能追蹤改善進度,確保達成預定的安全衛生目標。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數字化的管理,讓安全衛生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被衡量、追蹤和改善的具體目標。

為何需要建立KPI?

  • 量化管理:將抽象的安全衛生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數字,方便追蹤與管理。
  • 績效評估:評估安全衛生管理系統的有效性,瞭解哪些措施有效,哪些需要改進。
  • 持續改善:透過定期監測KPI,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並制定相應的改善計畫。
  • 提升透明度:向企業主、員工、工會代表等利害關係人展示安全衛生管理的成果。

常見的職災預防KPI指標

以下列出一些常見且實用的職災預防KPI指標,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產業特性與需求,選擇適合的指標進行監測:

  • 職災頻率 (Frequency Rate, FR):
    • 定義:每百萬工時所發生的職災次數。
    • 計算公式:(職災發生次數 / 總工時) x 1,000,000
    • 意義:衡量工作場所發生職災的頻繁程度。
  • 職災嚴重率 (Severity Rate, SR):
    • 定義:每百萬工時所損失的工作日數。
    • 計算公式:(職災損失總日數 / 總工時) x 1,000,000
    • 意義:衡量職災造成的嚴重程度,包括傷病假、殘廢等損失。
  • 總合傷害指數 (Injury Index):
    • 定義:綜合考量職災頻率與嚴重率的指標。
    • 計算公式:√(職災頻率 職災嚴重率 / 1,000)
    • 意義:提供一個更全面的職災風險評估。
  • 安全觀察次數:
    • 定義:員工主動進行安全觀察並提出改善建議的次數。
    • 意義:衡量員工參與安全衛生管理的程度,以及安全文化的成熟度。
  • 缺失改善率:
    • 定義:發現的缺失或不符合事項,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改善的比例。
    • 計算公式:(已改善缺失數量 / 總缺失數量) x 100%
    • 意義:衡量企業對於安全衛生問題的反應速度與改善效率。
  • 安全衛生訓練時數:
    • 定義:員工接受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的總時數。
    • 意義:衡量企業在提升員工安全意識與技能方面的投入。
  • 緊急應變演練次數:
    • 定義:定期舉辦緊急應變演練的次數,例如火災、化學品洩漏等。
    • 意義:確保員工熟悉緊急應變程序,提升應變能力。
  • 法規符合率:
    • 定義:企業符合相關職業安全衛生法規的程度。
    • 意義:確保企業在安全衛生方面符合法規要求,降低違規風險。

KPI的建立與應用步驟

  1. 設定明確目標:

    首先,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風險評估結果,設定明確的安全衛生目標。例如,降低職災頻率、減少工傷事故、提升員工安全意識等。目標應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性強、有時限性 (SMART 原則)。

  2. 選擇合適指標:

    根據設定的目標,選擇能夠反映目標達成情況的KPI指標。不同的產業、不同的工作場所,適用的KPI指標可能有所不同。建議參考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 (OSHA)國際勞工組織 (ILO) 等國際組織的建議,並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3. 數據收集與分析:

    建立完善的數據收集系統,定期收集KPI指標的相關數據。例如,職災事故報告、工時記錄、訓練記錄、安全觀察記錄等。收集到的數據需要進行整理、分析,以便了解安全衛生管理的現況與趨勢。 企業可以參考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的職業災害統計,瞭解台灣各行業的職災概況。

  4. 定期監測與評估:

    定期監測KPI指標的變化趨勢,並與設定的目標進行比較。如果KPI指標未達到預期目標,則需要進一步分析原因,並制定相應的改善措施。例如,加強危害辨識、改善工作環境、加強教育訓練等。

  5. 持續改善:

    將KPI的監測結果納入安全衛生管理系統的持續改善循環中。定期檢討KPI指標的有效性,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同時,也要鼓勵員工參與KPI的制定與監測,共同為改善企業的安全衛生績效而努力。

透過建立並有效應用KPI,企業可以更精準地掌握職災風險,並制定更有效的預防措施,進而降低職災發生頻率,建立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工作環境。

希望這段內容對您有所幫助!

建立專責制度:提升企業職災頻率過高的改進方法

除了建立量化指標,另一個降低企業職災頻率的關鍵是建立完善的職安專責制度。這不僅是法規的要求,更是企業展現對員工安全健康承諾的具體作為。一個有效的專責制度,能將安全衛生管理融入企業的日常運營中,從而降低職災發生的風險。

職安專責單位的設置與職責

首先,企業應根據其規模和產業特性,依法設置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單位。根據台灣《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辦法》,不同風險等級和員工人數的企業,對於專責單位的設置有不同的要求。例如:

  • 第一類事業(高風險):勞工人數在100人以上者,應設直接隸屬僱主之專責一級管理單位。
  • 第二類事業(中風險):勞工人數在300人以上者,應設直接隸屬僱主之一級管理單位 。

專責單位的核心職責包括:

  • 擬訂、規劃、督導及推動安全衛生管理事項: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安全衛生政策、計畫和程序 。
  • 指導有關部門實施安全衛生管理:確保各部門瞭解並落實安全衛生要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 。
  • 釐訂職業災害防止計畫及緊急應變計畫: 針對潛在的危害,制定預防措施和應急處理方案 。
  • 規劃、督導各部門辦理勞工安全衛生稽覈及管理:定期檢查和評估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的有效性 。

專責人員的配置與培訓

除了設立專責單位,企業還需要配備足夠且具備專業資格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這些人員應具備以下條件:

  • 專業資格: 具備勞動部認可的相關證照,例如甲種、乙種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主管資格 。
  • 專業知識與技能: 熟悉職業安全衛生法規、風險評估、事故調查等專業知識,並具備良

    更重要的是,專責人員應為專職,常駐廠場執行業務,不得兼任其他與職業安全衛生無關之工作。 這能確保他們能全心投入安全衛生管理工作,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有效管理專責人員的建議

    企業在建立專責制度後,還需要有效地管理這些專責人員,才能確保他們能充分發揮作用。

    • 提供足夠的資源: 提供專責人員必要的工具、設備和資訊,以支持他們的工作 。
    • 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 確保專責人員能與各部門保持暢通的溝通,及時瞭解和解決安全衛生問題。
    • 支持其專業發展: 鼓勵專責人員參加專業培訓和研討會,提升其專業能力。
    • 賦予其應有的權力: 授權專責人員對違規行為進行糾正,並提出改善建議,以確保安全衛生規定的有效執行。
    • 明確責任與義務: 透過書面文件明確各部門及相關人員在安全衛生方面的責任、義務及權限 。

    一個健全的職安專責制度,能將安全衛生管理融入企業的日常運營中,形成一種安全文化,從而降低職災發生的風險,保障員工的安全與健康。企業也可以參考如ISO 45001 等國際安全衛生管理標準,建立系統化的管理機能,降低職業災害發生 。

    企業職災頻率過高的改進方法:KPI指標與職安專責制度建立攻略

    企業職災頻率過高的改進方法.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落實危害辨識:降低企業職災頻率的關鍵

    危害辨識是預防職災最根本也最重要的一環。許多企業職災頻傳,往往並非缺乏安全措施,而是未能有效辨識出潛在的危害。若能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就能大幅降低職災發生的機率。一個有效的危害辨識流程,能讓企業更清楚瞭解工作場所中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而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

    系統性的危害辨識方法

    以下列出幾種常見且有效的危害辨識方法,企業可根據自身產業特性與需求,選擇合適的方法或組合運用:

    • 工作安全分析 (Job Safety Analysis, JSA):將工作流程分解為一系列步驟,針對每個步驟辨識潛在危害,並提出預防措施。JSA著重於分析特定工作的風險,適合高風險或重複性高的作業。
    • 危害與可操作性研究 (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 HAZOP):一種結構化的風險評估方法,透過團隊腦力激盪,系統性地檢視製程或設備的每個環節,找出可能發生的偏差及其後果。HAZOP適用於複雜的製程或設備,例如化學工廠或發電廠。
    • 故障樹分析 (Fault Tree Analysis, FTA):一種由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從不

      危害辨識案例分享

      舉例來說,一家製造業工廠在進行危害辨識時,發現員工在搬運重物時,容易因為姿勢不當而造成腰部拉傷。經過評估後,工廠決定採用以下控制措施:

      • 提供搬運輔具:例如:手推車、升降機等,減輕員工的搬運負擔。
      • 改善工作流程:重新設計工作流程,減少搬運的距離和次數。
      • 加強教育訓練:教導員工正確的搬運姿勢,並提供相關的健康講座。

      透過這些措施,工廠成功降低了員工腰部拉傷的風險,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危害辨識方法與案例
      方法名稱 說明 適用情境 案例分享
      工作安全分析 (Job Safety Analysis, JSA) 將工作流程分解為一系列步驟,針對每個步驟辨識潛在危害,並提出預防措施。 特定工作,高風險或重複性高的作業。 製造業工廠發現員工在搬運重物時容易腰部拉傷,提供搬運輔具、改善工作流程、加強教育訓練,降低腰部拉傷風險。
      危害與可操作性研究 (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 HAZOP) 一種結構化的風險評估方法,透過團隊腦力激盪,系統性地檢視製程或設備的每個環節,找出可能發生的偏差及其後果。 複雜的製程或設備,例如化學工廠或發電廠。 (資料中未提供,若有相關資訊可補充)
      故障樹分析 (Fault Tree Analysis, FTA) 一種由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從不(資料不完整,需要補充) (資料中未提供,若有相關資訊可補充) (資料中未提供,若有相關資訊可補充)

      改善工作環境、加強教育訓練、鼓勵安全行為:全方位降低職災頻率

      想要有效降低企業的職災頻率,除了建立KPI指標和完善專責制度外,更需要從根本上改善工作環境、加強安全衛生教育訓練,並建立鼓勵安全行為的企業文化。這三大要素相輔相成,共同為員工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工作場所。

      改善工作環境:打造安全舒適的工作空間

      不佳的工作環境是導致職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企業應投入資源,針對工作場所中潛在的危害因素進行改善,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工作空間。

      • 照明改善:確保工作場所光線充足,避免因視線不良而發生的意外。針對需要精細操作的工作區域,應提供足夠的局部照明。
      • 通風改善:維持工作場所空氣流通,降低粉塵、有害氣體濃度,預防呼吸道疾病及中毒事件。可加裝局部排氣裝置,將污染物直接排出。
      • 噪音控制:控制工作場所噪音,避免聽力受損及注意力不集中。可採用隔音材料、更換低噪音設備等方式降低噪音。
      • 人因工程改善:根據人體工學原理,調整工作站設計、工具及設備,減少重複性勞損及肌肉骨骼疾病的發生。例如,調整工作檯高度、提供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等。
      • 動線規劃:確保工作場所動線流暢,避免人員、物料移動時發生碰撞。明確標示行走路線、設置防護欄杆等。
      • 定期維護保養:定期檢查、維護、保養機械設備、消防設備、電力設備等,確保其正常運作,避免因設備故障而發生的意外。

      加強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提升安全意識與技能

      鼓勵安全行為:打造積極參與的文化

      安全不只是管理階層的責任,更需要全體員工的共同參與。企業應建立鼓勵安全行為的文化,讓每一位員工都能主動關心安全、積極參與安全管理。

      • 建立安全獎勵制度:對於主動提出安全改善建議、積極參與安全觀察活動、以及在安全方面表現優異的員工,給予獎勵,鼓勵員工持續關注安全。
      • 鼓勵員工提出改善建議: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鼓勵員工隨時提出安全改善建議,並認真評估、採納可行的建議。
      • 推動安全觀察活動:鼓勵員工觀察工作場所中的不安全行為、不安全狀況,並及時回報,共同消除潛在的危害。
      • 舉辦安全競賽活動:定期舉辦安全知識競賽、安全技能比賽等活動,提升員工的安全意識與技能。
      • 主管以身作則:管理階層應以身作則,遵守安全規定、積極參與安全活動,以實際行動影響員工。
      • 建立開放的溝通氛圍:鼓勵員工坦誠溝通,勇於反映安全問題,不害怕被責備。

      企業職災頻率過高的改進方法結論

      綜上所述,要有效降低企業職災頻率過高的改進方法,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企業主、安全衛生管理人員與工會代表共同努力,從多個層面著手,打造一個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

      首先,建立可量化的KPI指標,例如職災頻率、嚴重率等,透過數據追蹤與分析,掌握改善進度,確保安全衛生管理目標的達成。

      其次,落實職安專責制度,設置具備專業知識與權力的安全衛生管理人員,賦予其足夠的資源與支持,纔能有效推動各項安全衛生管理措施。

      再者,強化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運用科學方法,找出工作場所的潛在危害,並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同時,要持續改善工作環境,提供員工一個安全舒適的工作空間,降低職災發生的可能性。

      此外,加強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提升員工的安全意識與技能,讓每一位員工都能成為安全守護者。更重要的是,建立鼓勵安全行為的企業文化,鼓勵員工主動參與安全衛生管理,共同為改善企業的安全衛生績效而努力。

      唯有將這些要素有機結合,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企業才能真正降低職災頻率,提升企業競爭力,並為員工創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更幸福的工作環境。記住,預防勝於治療,積極主動的安全管理,纔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基石。

      企業職災頻率過高的改進方法 常見問題快速FAQ

      Q1: 建立職災預防KPI,企業應該選擇哪些指標?

      A1: 企業應根據自身產業特性與需求選擇合適的KPI指標。常見且實用的指標包括職災頻率 (FR)、職災嚴重率 (SR)、總合傷害指數 (Injury Index)、安全觀察次數、缺失改善率、安全衛生訓練時數、緊急應變演練次數和法規符合率。建議從最容易收集且能有效反映企業安全狀況的指標開始,逐步完善KPI體系。

      Q2: 職安專責人員在企業中扮演什麼角色?如何確保他們有效執行工作?

      A2: 職安專責人員負責擬訂、規劃、督導及推動安全衛生管理事項,釐訂職業災害防止計畫及緊急應變計畫。為確保其有效執行工作,企業應提供足夠的資源,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支持其專業發展,賦予其應有的權力,並明確其責任與義務。重要的是,專責人員應為專職,才能全心投入安全衛生管理工作。

      Q3: 除了改善工作環境,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職災頻率?

      A3: 除了改善工作環境外,加強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提升員工的安全意識與技能,以及建立鼓勵安全行為的企業文化,都至關重要。企業應設計並執行有效的教育訓練課程,鼓勵員工主動參與安全衛生管理,例如:提出安全改善建議、積極參與安全觀察活動、互相提醒安全注意事項等。這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為員工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工作場所。

分享此篇文章
Facebook
Email
Twitter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