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絡電話

(02) 2720-9880

服務信箱

ctlm@ctlm.com.tw

如何處理新進員工請假頻繁的情形? 觀察期管理 & 溝通策略全攻略!(避免刻板印象)

面對新進員工頻繁請假,企業往往感到困擾,這不僅影響團隊運作,更可能反映更深層次的問題。如何有效處理這種情況?關鍵在於積極主動的觀察期管理和開放誠懇的溝通策略。

首先,試用期(觀察期)是評估新進員工適應情況的重要階段。除了設定明確的工作目標,更要建立完善的考勤制度,並定期進行績效面談,瞭解他們遇到的困難與挑戰。有效的溝通管道,能幫助我們釐清請假背後的真正原因,是身體不適?是適應不良?還是家庭因素?

然而,在處理過程中,切記避免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例如,不要預設立場認為年輕員工就是比較不負責任,或女性員工就是容易因為家庭因素請假。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唯有客觀公正地瞭解每個員工的實際狀況,才能提供最合適的支持與協助。

從我的經驗來看,建立信任關係至關重要。鼓勵新進員工坦誠溝通,並讓他們感受到企業的關懷與支持。透過積極的觀察期管理和有效的溝通策略,企業不僅能解決員工頻繁請假的問題,更能建立健康且高效的團隊。

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深入診斷,釐清請假原因: 不要急著貼標籤!透過面談、問卷等方式,主動了解新進員工請假的真正原因。保持開放態度,建立信任關係,鼓勵他們坦誠溝通,才能對症下藥。
  2. 強化觀察期管理,建立清晰考勤制度: 試用期是關鍵!建立明確的請假流程,觀察請假模式(時間、頻率),評估工作適應情況和身心健康狀況。定期績效面談,了解他們遇到的困難與挑戰。
  3. 避免刻板印象,提供個性化支持: 不要預設立場!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客觀公正地評估每個員工的狀況,提供彈性工作安排、健康檢查、心理諮詢等支持,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提升工作滿意度。

新進員工請假頻繁?先診斷,再擬對策!

面對新進員工頻繁請假,許多管理者往往感到困擾。別急著貼標籤,或認為新進員工不夠投入。如同醫生看診,處理問題的第一步是診斷。釐清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擬定有效的解決方案。直接開鍘,或是採取一視同仁的管理方式,可能適得其反,甚至造成勞資糾紛。

那麼,該如何診斷呢?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

1. 確認請假是否符合公司規定:

首先,檢視新進員工的請假程序是否符合公司規定。例如:是否事先請假?是否有提供相關證明文件?請假理由是否合理? 建立清晰的請假流程能幫助你初步判斷員工是否濫用請假權利。參考勞動部的「勞工請假規則」,確保公司政策符合法規。

  • 重點: 檢查請假程序、證明文件、請假理由是否合理合法。

2. 分析請假模式:

仔細觀察新進員工的請假模式,是否有規律性?例如:是否集中在週一或週五?是否在重要專案截止日前? 透過分析請假模式,可以幫助你發現潛在的問題,例如:員工可能對工作感到倦怠,或是對特定任務感到壓力。

  • 重點: 觀察請假的時間、頻率,找出可能的規律性。

3. 瞭解請假原因:

請假原因百百種,有時是身體不適,有時是家庭因素,有時則是心理壓力。嘗試透過面談或問卷調查等方式,瞭解新進員工請假的真正原因。切記,保持開放和尊重的態度,避免主觀臆測。 員工可能因為害怕被貼標籤,而不敢坦白真實原因。創造一個安全且信任的環境,才能鼓勵員工說出真心話。

  • 重點: 耐心傾聽,瞭解員工請假的真正原因,建立信任關係。

4. 評估工作適應情況:

新進員工頻繁請假,有時是因為對工作內容或環境感到不適應。他們可能難以融入團隊、無法勝任工作,或是對公司的文化感到格格不入。及時發現並協助員工適應工作,能有效降低請假頻率。觀察員工的工作表現、與同事的互動、以及對工作的投入程度,可以幫助你評估他們的工作適應情況。

  • 重點: 觀察員工的工作表現、人際關係、對工作的投入程度。

5. 評估身心健康狀況:

身心健康狀況也會影響員工的請假頻率。如果新進員工長期感到疲勞、壓力大、或是出現情緒問題,可能會導致頻繁請假。公司可以提供健康檢查、心理諮詢等資源,協助員工維持身心健康。同時,也要鼓勵員工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規律運動、充足睡眠、以及適當的壓力釋放。

  • 重點: 關注員工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協助。

診斷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耐心和細心。 透過以上幾個面向的分析,相信你能夠更全面地瞭解新進員工頻繁請假的原因,並為後續的對策擬定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何處理新進員工請假頻繁的情形?】:深入探究請假原因

新進員工頻繁請假,背後可能隱藏著多種原因。身為管理者或人資,不應立即否定或指責,而是要深入瞭解其請假背後的真實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有效解決問題。 釐清原因有助於管理者判斷問題的本質,並採取適當的行動,例如:提供支持、調整工作內容、或重新評估員工是否適合該職位。 若沒有深入探究原因,可能會誤判情勢,導致錯誤的決策,反而加劇員工的不滿或離職傾向。

釐清請假原因的重要性

  • 瞭解問題本質: 頻繁請假可能反映出身體不適、心理壓力、適應不良、家庭因素等多重問題。 深入瞭解有助於區分是短期突發狀況還是長期潛在問題。
  • 對症下藥: 針對不同原因,需要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例如,因工作壓力大而請假,應檢討工作分配和提供支持;因家庭因素請假,則可考慮彈性工作安排。
  • 建立信任關係: 主動關心員工請假原因,展現同理心和支持,有助於建立良

    常見的請假原因分析

    新進員工請假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的狀況,並提供初步的分析方向:

    • 身體不適
      • 原因: 新環境適應不良、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等都可能導致身體出現狀況。 亦有可能是原本就存在的慢性疾病,或是突發的急性疾病。
      • 分析方向: 詢問員工身體狀況,瞭解是否需要就醫或休養。 提供健康檢查或諮詢服務,關心員工的身心健康。
    • 適應不良
      • 原因: 對於企業文化、工作內容、人際關係等感到不適應,導致情緒低落、壓力增大,進而影響出勤。
      • 分析方向: 瞭解員工對工作的期望與實際情況的落差,提供適應期輔導、 mentor制度,協助融入團隊。
    • 家庭因素
      • 原因: 家中有突發狀況需要處理,例如:家人臨時生病、需要照顧小孩、處理家庭糾紛等。
      • 分析方向: 瞭解家庭狀況,提供彈性工時、居家辦公等選項,或協助尋找相關資源(例如:託嬰服務)。
    • 工作壓力
      • 原因: 工作量過大、 deadlines 壓力、人際關係緊張等都可能造成員工壓力過大。
      • 分析方向: 檢視工作分配是否合理,提供壓力管理課程、心理諮詢等,並鼓勵員工適時放鬆。
    • 生涯規劃
      • 原因: 新進員工可能還在探索職涯方向,或者同時面臨其他機會的誘惑,導致對目前工作投入度不足。
      • 分析方向: 瞭解員工的職涯目標,提供發展機會、內部轉調等選項,或協助重新評估職涯規劃。
    • 其他個人因素
      • 原因: 例如:處理個人事務、進修學習、參與活動等。
      • 分析方向: 瞭解請假原因,視情況給予支持或建議。

    如何深入探究請假原因?

    瞭解員工請假原因,並非要刺探隱私,而是為了提供適當的支持和協助。

    • 真誠的面談
      • 方法: 安排私下、輕鬆的面談,營造信任的氛圍,鼓勵員工坦誠溝通。
      • 注意事項: 避免質問或批評,以關懷和理解的態度傾聽。
    • 問卷調查
      • 方法: 設計匿名問卷,瞭解員工對工作、環境、福利等方面的滿意度。
      • 注意事項: 確保問卷的保密性,鼓勵員工真實表達想法。
    • 觀察與記錄
      • 方法: 觀察員工的工作狀態、情緒變化、人際互動等,並記錄異常狀況。
      • 注意事項: 避免主觀臆測,以客觀事實為基礎進行判斷。
    • 參考EAP員工協助方案
      • 方法: 導入 員工協助方案(EAP),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法律諮詢、財務諮詢等服務,協助員工解決個人或工作相關的問題。
      • 注意事項: 選擇合適的EAP服務提供商,確保服務的品質和保密性。

    提醒: 在探究請假原因時,務必遵守相關勞動法規, 避免觸犯隱私權或歧視等問題。 例如,不得強迫員工提供醫療證明,或因員工請生理假而給予負面評價。 [勞動基準法第43條]、 [勞基法第12條] 。

    【如何處理新進員工請假頻繁的情形?】觀察期考勤管理

    針對新進員工,特別是在觀察期(試用期)內,建立明確且有效的考勤管理制度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幫助企業評估新進員工的工作態度和適應能力,也能及早發現並處理潛在的請假問題。觀察期考勤管理的核心在於「預防勝於治療」,透過事先的規範和溝通,降低新進員工頻繁請假的機率。

    觀察期考勤制度的建立與實施

    首先,企業應建立一套明確且書面的考勤管理制度。這份制度應涵蓋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 請假規定:清楚說明各種請假類型的申請流程、所需文件、以及批准權限。例如,事假應提前多久申請?病假是否需要醫生證明?
    • 遲到早退規定:明確定義遲到早退的標準,以及相應的懲罰措施。例如,遲到超過一定時間是否扣薪?累積遲到次數是否影響績效評估?
    • 曠職規定:清楚界定曠職的定義和後果,避免員工誤解。
    • 考勤記錄方式:採用統一的考勤記錄方式,例如打卡、線上系統等,確保考勤記錄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這份考勤管理制度應在新進員工入職時就明確告知,並要求員工簽署確認,以示知悉和同意。此外,企業應定期檢視和更新考勤管理制度,以確保其符合最新的勞動法規和企業實際情況。

    績效考覈與考勤的關聯

    將考勤表現納入績效考覈是觀察期管理的重要一環。企業應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標準,並將考勤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評估指標。透過績效考覈,可以瞭解新進員工的工作表現和出勤狀況,並及時給予回饋和指導。例如,可以設定以下評估標準:

    • 出勤率:評估員工的出勤天數和請假次數。
    • 工作態度:評估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責任心和團隊合作精神。
    • 工作效率:評估員工完成工作的速度和品質。
    • 學習能力:評估員工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定期績效面談與回饋

    在觀察期內,企業應與新進員工進行定期績效面談。透過面談,管理者可以瞭解員工的工作情況、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並給予及時的回饋和指導。績效面談不僅是評估員工表現的機會,更是建立良好溝通管道、提升員工歸屬感的有效途徑。在面談中,管理者應:

    • 肯定員工的優點和進步:給予正面的鼓勵,增強員工的自信心。
    • 指出員工需要改進的地方:以建設性的態度提出建議,幫助員工提升工作能力。
    • 聆聽員工的意見和建議:瞭解員工的需求和想法,並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協助。
    • 共同制定績效改進計畫:與員工一起制定具體的目標和行動方案,幫助員工克服困難,提升績效。

    如果新進員工在觀察期內請假過於頻繁,管理者應及時與其溝通,瞭解請假原因,並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處理。如果請假原因合理且情有可原,例如因病就醫,企業應給予關懷和支持,並提供必要的協助。如果請假原因不合理或有隱瞞,例如無故曠職或頻繁請事假,企業應嚴肅處理,並根據考勤管理制度給予相應的懲罰,甚至可以考慮終止勞動合約

    企業可以參考勞動部提供的「勞動基準法」相關規定,確保在處理員工請假問題時,符合法律規範。在考勤管理方面,企業可以運用科技工具,例如導入雲端人資系統,例如 Yourator 等平台,以提升考勤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

    重要提醒:在觀察期管理中,企業應避免刻板印象和主觀偏見。不應因為員工的性別、年齡、或背景等因素,就對其請假行為做出不公正的判斷。應客觀公正地評估每個員工的情況,並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協助。例如,有些新進員工可能因為不適應工作環境而感到壓力,導致身體不適或情緒低落,進而頻繁請假。企業可以透過提供員工協助計畫(EAP)、心理諮詢等服務,幫助員工解決問題,並提升工作滿意度。

    新進員工觀察期考勤管理要點
    主題 說明 重點
    觀察期考勤制度建立 建立明確且書面的考勤管理制度,並在新進員工入職時告知。
    • 請假規定:申請流程、所需文件、批准權限。
    • 遲到早退規定:標準、懲罰措施。
    • 曠職規定:定義和後果。
    • 考勤記錄方式:統一方式,確保準確性。
    績效考覈與考勤關聯 將考勤表現納入績效考覈,制定科學合理的評估標準。
    • 出勤率:評估出勤天數和請假次數。
    • 工作態度:評估積極性、責任心和團隊合作精神。
    • 工作效率:評估速度和品質。
    • 學習能力:評估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定期績效面談與回饋 與新進員工進行定期績效面談,給予及時回饋和指導。
    • 肯定員工優點和進步。
    • 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提出建設性建議。
    • 聆聽員工意見和建議,給予支持和協助。
    • 共同制定績效改進計畫。
    頻繁請假處理 針對請假過於頻繁的新進員工,及時溝通瞭解原因,並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相應處理。
    • 合理原因:給予關懷和支持。
    • 不合理原因:嚴肅處理,甚至終止勞動合約。
    重要提醒 避免刻板印象和主觀偏見,客觀公正地評估每個員工的情況,並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協助。
    • 提供員工協助計畫(EAP)、心理諮詢等服務,幫助員工解決問題,並提升工作滿意度。

    【如何處理新進員工請假頻繁的情形?】 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樑

    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樑是解決新進員工頻繁請假問題的關鍵步驟之一。有效的溝通不僅能幫助你瞭解員工請假的真實原因,還能建立信任感,讓員工更願意配合公司的規定。

    建立開放的溝通管道

    • 定期的一對一面談:安排與新進員工定期的一對一面談,讓他們有機會分享工作上的困難、生活上的挑戰,以及任何可能影響其出勤的因素。面談時,務必保持開放、友善的態度,讓員工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 鼓勵非正式的交流:除了正式的面談,鼓勵團隊成員之間進行非正式的交流,例如:午餐時間的閒聊、下午茶時間的分享等。這些非正式的交流有助於建立更緊密的團隊關係,讓新進員工更容易融入團隊,並在遇到問題時主動尋求幫助。
    • 利用線上溝通工具:善用公司內部的線上溝通工具,例如:Slack、Microsoft Teams等,建立一個方便員工隨時提出問題、分享想法的平台。同時,管理者也可以利用這些工具,及時發布重要資訊、提供支持和鼓勵。

    提升溝通技巧

    • 積極傾聽:在與員工溝通時,務必專注傾聽,不要打斷或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透過眼神交流、點頭等方式,表達你對員工所說內容的關注和理解。
    • 同理心:嘗試從員工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感受和需求。表達同理心可以幫助你建立更深厚的信任關係,讓員工更願意向你敞開心扉。
    • 明確表達:在溝通時,務必清晰、明確地表達你的期望和要求。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語言,以免造成誤解。
    • 建設性回饋:當員工表現出色時,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當員工表現不佳時,提供具體的、建設性的回饋。回饋時,重點放在行為本身,而不是對員工進行人身攻擊。

    建立信任感

    • 言行一致:管理者應以身作則,言行一致,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這樣才能贏得員工的尊重和信任。
    • 信守承諾:當你向員工做出承諾時,務必盡力實現。如果你無法實現承諾,應及時向員工解釋原因,並表達歉意。
    • 尊重隱私:尊重員工的隱私,不要隨意打探或洩露員工的個人資訊。
    • 公平公正:在處理員工事務時,務必保持公平公正的態度,避免偏袒或歧視。

    處理敏感議題

    • 私下溝通:當需要與員工討論請假原因等敏感議題時,務必選擇私下場合進行,以保護員工的隱私。
    • 保持客觀:在溝通時,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避免帶有主觀偏見或情緒。
    • 尋求專業協助:如果遇到難以處理的請假情況,可以考慮尋求人力資源部門或外部專業機構的協助。例如,員工可能需要員工協助方案(EAP)的支持,以解決個人或家庭問題。

    總之,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樑需要管理者投入時間和精力,但這是解決新進員工頻繁請假問題的關鍵。透過開放的溝通管道、提升溝通技巧,以及建立信任感,你可以更好地瞭解員工的需求,並提供他們所需的支持和協助,從而減少請假次數,提升團隊的整體效能。同時,請務必牢記,避免刻板印象,以開放的心態瞭解每位員工的獨特情況。

    如何處理新進員工請假頻繁的情形結論

    面對「如何處理新進員工請假頻繁的情形」這個課題,我們從診斷原因、深入探究、觀察期考勤管理,到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樑,逐一剖析了應對策略。 重要的是,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每個案例都需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總而言之,處理新進員工頻繁請假,不僅僅是單純的考勤管理,更是企業展現人文關懷建立信任關係的機會。透過積極主動的溝通、明確的制度規範,以及適時的支持與協助,企業可以幫助新進員工更好地融入團隊,進而降低請假頻率,提升整體團隊的效率與士氣。記住,預防勝於治療,建立一個健康的職場文化纔是長遠之計。

    最後,提醒各位管理者和HR夥伴,避免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 每個員工都是獨立的個體,其請假原因可能千差萬別。保持開放的心態,客觀公正地評估每個員工的情況,提供個性化的支持與協助,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建立一個高效且健康的團隊。

    如何處理新進員工請假頻繁的情形 常見問題快速FAQ

    1. 觀察期(試用期)新進員工請假頻繁,可以立即解僱嗎?

    不可以草率解僱。雖然觀察期是用來評估新進員工適應情況的重要階段,但直接解僱可能引發勞資糾紛。首先,要確認員工的請假是否符合公司規定,並深入瞭解請假原因。如果請假原因不合理或有隱瞞,企業應嚴肅處理,並根據考勤管理制度給予相應的懲罰。 終止勞動合約需要審慎評估,並符合勞動法規,例如勞基法第12條 提到的合法解僱條件。 建議尋求專業人資或法律顧問的協助,以確保符合法律規範。

    2. 要如何判斷新進員工的請假理由是否合理?

    判斷請假理由是否合理,需要綜合考量多個因素。首先,檢查請假程序是否完整,例如是否事先請假、是否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如醫生證明)。其次,分析請假模式,看是否存在規律性或集中在特定時間點。最重要的是,透過面談或問卷調查,瞭解員工請假的真正原因。 保持開放和尊重的態度,鼓勵員工坦白,並避免主觀臆測。如果員工是因為工作壓力、適應不良等因素請假,企業應主動提供支持和協助。

    3. 發現新進員工因工作壓力大或適應不良而頻繁請假,企業可以提供哪些協助?

    如果確認新進員工頻繁請假的原因是工作壓力大或適應不良,企業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 檢視工作分配: 評估工作量是否過大、deadline 是否過於緊迫,並適當調整。
    • 提供適應期輔導: 安排資深員工擔任 mentor,協助新進員工融入團隊,熟悉工作內容和流程。
    • 提供壓力管理課程或心理諮詢: 幫助員工學習壓力管理技巧,或透過心理諮詢釋放壓力。 可以考慮導入 員工協助方案(EAP),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
    • 建立開放的溝通管道: 鼓勵員工坦誠溝通,及時反映問題和困難,並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協助。
分享此篇文章
Facebook
Email
Twitter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