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絡電話

(02) 2720-9880

服務信箱

ctlm@ctlm.com.tw

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急救、通報、紀錄與後續處理步驟完整教學!

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急救、通報、紀錄與後續處理步驟完整教學!

面對突如其來的職災,企業能否迅速且有效地應對,往往決定了傷害程度與後續影響。完善的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不只是法規要求,更是保障員工安全、降低企業損失的關鍵。

以下將針對職災發生後的應對流程進行詳細依我多年經驗,許多企業在職災發生時手忙腳亂,往往是因為缺乏平時演練。建議企業定期舉辦模擬演練,讓所有人員熟悉應對流程,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判斷。此外,建立一套易於使用的職災應變手冊,放置於工作場所顯眼處,也能有效提升應對效率。

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

  1. 立即評估現場安全: 職災發生後,切勿貿然行動。首要之務是快速評估現場環境,辨識並排除潛在危害,例如化學物質洩漏、電線裸露或高處墜落風險,確保自身及傷者安全,避免二次傷害。
  2. 建立並演練職災應變手冊: 參考提供的資訊與法規,針對常見職災情境(如高處墜落、機械夾傷等)制定易於使用的職災應變手冊,內容包含急救步驟、通報流程及緊急聯絡方式。定期舉辦模擬演練,確保所有人員熟悉應對流程,提升應變效率。
  3. 謹記應對流程環環相扣: 從初步現場評估、正確急救與初步處置、迅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到合規的通報與後續處理,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建立標準作業程序,並將其內化為企業文化,持續學習與精進,才能有效降低傷害,保障員工安全與健康。

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急救現場評估

職災發生時,分秒必爭,第一時間的應對往往決定了傷者的預後。因此,在展開任何急救措施之前,立即評估現場安全至關重要。這個步驟不僅能保障傷者的安全,也能保護施救者免於受到二次傷害。

急救現場評估的重要性

  • 避免二次傷害: 混亂的事故現場可能存在許多潛在危險,例如未知的化學物質、不穩定的結構、或正在運轉的機械。貿然進入可能導致更多人受傷。
  • 釐清事故狀況: 快速評估現場,有助於瞭解事故的性質、受傷人數、以及所需的資源。這能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例如決定是否需要疏散、請求額外的醫療支援。
  • 保障自身安全: 在救助他人之前,必須確保自己的安全。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下,你纔能有效地提供幫助。

現場評估的具體步驟

現場評估並非漫無目的的搜索,而是一套有系統的流程。

  1. 觀察整體環境: 快速掃視現場,注意是否有明顯的危險,例如倒塌的建築物、外洩的氣體、或電線。
  2. 辨識潛在危害: 仔細觀察事故現場,找出可能對傷者或施救者造成傷害的因素。這些危害可能包括:
    • 化學危害: 是否有化學物質洩漏?如果是,辨識化學物質的種類,並瞭解其危害性。可以參考美國OSHA的GHS危害物質辨識指南
    • 物理危害: 是否有高處墜落的風險?是否有機械正在運轉?
    • 電氣危害: 是否有電線裸露?是否有觸電的風險?
    • 火災或爆炸風險: 是否有易燃物?是否有火源?
  3. 評估傷者數量與狀況: 盡可能快速地確認受傷人數,並初步評估他們的狀況。這有助於你判斷急救的優先順序。
  4. 劃定安全區域: 如果現場存在危險,立即劃定安全區域,防止更多人進入。
  5. 決定是否需要疏散: 如果現場存在立即性的危險,例如火災或化學物質洩漏,立即組織人員疏散。

實際案例分析

假設某工廠發生化學物質洩漏事故。第一時間,切勿貿然進入現場。首先,觀察洩漏的化學物質種類,查詢其 MSDS(物質安全資料表),瞭解其危害性以及應對措施。MSDS上通常會提供急救方法、暴露風險,和處理洩漏的建議。同時,評估現場是否有爆炸的風險,並決定是否需要疏散。在確認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接近傷者進行急救。

另一個例子,若發生高處墜落事故,首要任務是確保下方區域的安全,防止有其他物品掉落,造成二次傷害。同時,觀察傷者周圍的環境,是否有其他潛在危險,例如電線或尖銳物品。

注意事項

  • 保持冷靜: 即使面對緊急情況,也要保持冷靜,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 善用資源: 充分利用現場的資源,例如滅火器、急救箱等。
  • 尋求協助: 不要逞強,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立即請求專業協助。
  • 持續監控: 在急救過程中,持續監控現場狀況,確保安全。

總之,急救現場評估是職災應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在確保現場安全的前提下,纔能有效地提供急救,降低傷害和損失。記住,安全第一,救人第二。

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急救與初步處置

職災發生當下,時間就是生命。在確認現場安全無虞後,立即對傷者進行急救與初步處置是至關重要的步驟。正確的急救不僅能減輕傷者的痛苦,甚至能挽救生命。以下針對不同情境,提供詳細的急救與初步處置建議:

常見職災類型與應對

出血

直接加壓止血: 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止血方法。使用乾淨的敷料直接按壓傷口,施加足夠的壓力。如果敷料被血浸濕,不要移除,而是在上面再加一塊敷料,繼續加壓。
抬高患肢: 如果是四肢出血,將患肢抬高於心臟水平,有助於減緩出血速度。
止血點加壓: 如果直接加壓無法有效止血,可考慮對止血點進行加壓。例如,手臂出血可按壓肱動脈,腿部出血可按壓股動脈。
注意事項:
若傷口有異物,不要試圖取出,應直接加壓止血並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長時間加壓止血可能導致肢體缺血,應盡快送醫處理。
骨折

固定患處: 使用夾板或繃帶固定骨折部位,避免移動,以減輕疼痛和防止進一步的損傷。
冰敷: 在骨折部位冰敷,有助於減輕腫脹和疼痛。
注意事項:
不要試圖將骨折部位復位,應交由專業醫療人員處理。
固定時不要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燒燙傷

沖脫泡蓋送: 這是處理燒燙傷的黃金五字訣。
沖: 立即用流動的冷水沖洗傷口至少20分鐘,以降低皮膚溫度。
脫: 小心脫去傷口周圍的衣物,如果衣物黏住皮膚,不要強行拉扯,可用剪刀剪開。
泡: 將傷口浸泡在冷水中20-30分鐘,以減輕疼痛。
蓋: 用乾淨的敷料覆蓋傷口,以保護傷口。
送: 盡快將傷者送醫治療。
注意事項:
不要使用冰塊直接冰敷燒燙傷部位,以免造成凍傷。
不要在傷口上塗抹任何藥膏或油類物質,以免影響醫師判斷。
異物入眼

不要揉眼睛: 揉眼睛可能會導致異物刮傷角膜,造成更嚴重的損傷。
用清水沖洗: 用大量清水輕輕沖洗眼睛,試圖將異物沖出。
如果異物無法取出: 用乾淨的紗布覆蓋眼睛,並盡快就醫。
注意事項:
如果異物是化學物質,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眼睛至少30分鐘。
意識不清

檢查呼吸和脈搏: 如果傷者沒有呼吸或脈搏,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 (CPR)。
將傷者置於復甦姿勢: 如果傷者有呼吸和脈搏,但意識不清,將其置於復甦姿勢,以保持呼吸道暢通。
保暖: 用毛毯或衣物覆蓋傷者,以防止失溫。
注意事項:
CPR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纔能有效執行。
在等待救護車到達期間,持續監測傷者的呼吸和脈搏。
可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CPR資訊

急救箱的準備與維護

為了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急救,企業應備妥急救箱,並定期檢查和補充。

急救箱應包含以下物品:
敷料 (紗布、繃帶、三角巾)
止血帶
優碘或消毒液
生理食鹽水
棉花棒
OK繃
剪刀
鑷子
手套
口罩
急救手冊
急救箱的維護:
定期檢查急救箱內的物品是否過期或損壞,並及時更換。
將急救箱放置在易於取用的位置,並確保所有員工都知道急救箱的位置。
定期舉辦急救訓練,提高員工的急救意識和技能。

緊急應變計畫的重要性

除了提供急救與初步處置外,企業還應建立完善的緊急應變計畫,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緊急應變計畫應包括以下內容:

明確的職責分工
疏散路線
緊急聯絡方式
緊急醫療資源的配置
定期演練

記住,在職災發生的第一時間,保持冷靜、迅速反應,並採取正確的急救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傷害和損失。

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急救、通報、紀錄與後續處理步驟完整教學!

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在完成現場初步的急救與處置後,下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無論傷勢輕重,都應儘速將傷者送醫,確保能獲得及時且適當的治療。專業的醫療團隊具備更完善的設備與專業知識,能更精確地評估傷勢、提供進一步的治療,並降低後續併發症的風險。以下將詳細說明如何有效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立即撥打緊急醫療專線

  • 緊急電話號碼:在台灣,最常見的緊急醫療專線是119。撥打此號碼可立即聯繫救護車,將傷者送往鄰近的醫院進行救治。在撥打119時,請務必保持冷靜,清楚地告知接線人員以下資訊:

    • 事故發生的地點:提供詳細地址,若在偏遠地區,請描述周遭明顯地標,以便救護人員能迅速找到正確位置。

    • 事故類型:簡要說明事故發生的原因,例如:高處墜落、機械夾傷、化學品灼傷等,讓救護人員能預先準備相關的急救設備與藥品。

    • 傷者人數與傷勢狀況:清楚描述現場有多少傷者,以及他們主要的傷勢,例如:意識不清、大量出血、骨折等。

    • 您的聯絡方式:提供您的姓名與電話,方便救護人員在需要時與您聯繫。

  • 其他緊急聯絡方式:除了119之外,企業也應建立自身的緊急聯絡網,包含鄰近醫院的急診室電話、合作診所的聯絡方式等。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聯繫到相關醫療資源。此外,勞動部設有職災勞工諮詢專線「0800-001-850」,提供職災權益相關諮詢與轉介服務。

選擇適當的醫療機構

  • 鄰近性:在緊急情況下,就近送醫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選擇離事故現場最近的醫院,能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

  • 專業性:若情況允許,可事先了解鄰近醫院的專長科別。例如:若為化學品灼傷,可選擇設有燒燙傷中心的醫院;若為骨折,則可選擇骨科較強的醫院。勞動部勞工保險局有提供職業傷病醫療服務,可洽詢職業醫學專科診治、醫療及職能復健之轉介及其他專科醫療之轉介。

  • 職業傷病防治網絡醫院: 勞動部在全國各地委託各大醫療機構開設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並連結多家職業傷病診治網絡醫院,提供勞工職業傷病因果關係診斷、諮詢及轉介等服務。可至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網站查詢相關資訊,尋求專業協助。可參考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網站

告知醫療人員事故經過與危害暴露

  • 詳細

    保留醫療紀錄與診斷證明

    • 重要文件:妥善保管所有的醫療紀錄、診斷證明、收據等文件。這些文件不僅是後續申請勞工保險給付的重要依據,也能幫助您追蹤傷勢的復原狀況。

    • 申請職災醫療給付:若您是勞工保險的被保險人,因職業災害就醫,可持「勞工保險職業傷病醫療書單」就醫,享有免繳健保部分負擔住院30天內膳食費用減半等優惠。相關資訊可參考勞保局職災相關給付

    提醒您: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是職災應對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切記要保持冷靜、提供正確資訊,並妥善保管相關文件,以確保傷者能獲得最佳的醫療照護,並維護自身的權益。若對於職災相關權益有任何疑問,可隨時撥打勞動部的職災勞工諮詢專線「0800-001-850」,尋求專業協助。

    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步驟 詳細說明 重點
    立即撥打緊急醫療專線
    • 緊急電話號碼:台灣緊急醫療專線是119
    • 撥打119時,請告知:
      • 事故發生的地點:詳細地址及周遭地標。
      • 事故類型:簡要說明事故原因。
      • 傷者人數與傷勢狀況:清楚描述現場傷者情況。
      • 您的聯絡方式:姓名與電話。
    • 其他緊急聯絡方式:企業應建立緊急聯絡網,包含鄰近醫院急診室電話、合作診所聯絡方式等。勞動部設有職災勞工諮詢專線「0800-001-850」
    • 台灣:119
    • 保持冷靜,提供清晰資訊
    • 企業建立緊急聯絡網
    • 勞動部諮詢專線:0800-001-850
    選擇適當的醫療機構
    • 鄰近性:就近送醫,爭取搶救時間。
    • 專業性:瞭解鄰近醫院的專長科別。
    • 職業傷病防治網絡醫院:勞動部委託醫療機構開設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並連結職業傷病診治網絡醫院。可至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網站查詢。
    告知醫療人員事故經過與危害暴露 詳細描述事故經過,並告知可能接觸到的危害物質或環境因素,有助於醫療人員更精確地判斷病情。
    • 詳細描述事故經過
    • 告知危害暴露狀況
    保留醫療紀錄與診斷證明
    • 重要文件:妥善保管醫療紀錄、診斷證明、收據等。
    • 申請職災醫療給付:勞保被保險人因職業災害就醫,可持「勞工保險職業傷病醫療書單」就醫,享有免繳健保部分負擔住院30天內膳食費用減半等優惠。
    提醒您: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是職災應對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若對於職災相關權益有任何疑問,可撥打勞動部的職災勞工諮詢專線「0800-001-850」

    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通報 – 快速且合規

    職災發生後的通報,是企業履行法律義務的重要環節,也是啟動後續調查、改善措施的關鍵一步。快速且合規的通報,不僅能保障受災者的權益,也能避免企業面臨不必要的法律風險。通報的及時性與準確性至關重要,以下將詳細說明通報的相關要點。

    通報對象

    職災發生後,需要通報的對象包括:

    • 公司內部:
      • 直屬主管:第一時間告知直屬主管,以便立即採取相應措施。
      • 安全衛生部門/人員:安衛主管、工安人員等,負責職災事件的統籌處理及後續通報。
      • 人事部門:涉及員工傷病,需通知人事部門處理相關事宜,例如請假、醫療給付等。
    • 公司外部:
      • 勞動檢查機構: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第37條規定,發生死亡或罹災人數達3人以上的職業災害,應於8小時內通報勞動檢查機構。即使未達上述標準,部分地區或行業可能也有額外的通報要求,務必事先確認。
      • 消防單位/緊急醫療服務:若涉及火災、爆炸、化學品洩漏等緊急情況,應立即撥打119請求協助。
      • 其他相關單位:依據行業特性及災害情況,可能需要通報環保署、警察機關等單位。

    通報時限

    通報時效極為重要!如前所述,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發生死亡或罹災人數達3人以上的職災,務必於8小時內通報勞動檢查機構。其他情況的通報時限,則依各事業單位內部的規定為準。為了確保及時通報,建議企業建立明確的通報流程,並定期演練,確保相關人員熟悉流程。

    通報內容

    通報時應提供的資訊務必詳盡且準確,以利相關單位掌握情況,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通報內容應包含:

    • 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詳細描述事故發生的時間和具體地點,例如廠房編號、作業區域等。
    • 事故經過:簡要說明事故發生的過程,包括事發前的作業活動、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等。
    • 受傷人數及傷勢:明確說明受傷人數及傷勢情況,例如死亡、重傷、輕傷等。若有姓名、職位等資訊,也應一併提供。
    • 已採取的應對措施:說明已採取的急救、疏散、隔離等措施。
    • 事業單位聯絡人及聯絡方式:提供聯絡人姓名、職稱、電話等資訊,方便相關單位聯繫。
    • 其他相關資訊:例如現場狀況、是否有化學品洩漏等,可視情況補充說明。

    通報範本

    為了方便企業快速且正確地進行通報,建議事先準備一份通報範本,內容包含上述各項資訊。在職災發生時,可直接填寫範本,避免遺漏重要資訊。許多縣市政府的勞工局網站上,都有提供職災通報的範例格式,企業可自行下載參考。

    法規依據

    職災通報的法規依據主要為《職業安全衛生法》第37條《勞動檢查法》。企業應確實瞭解相關法規,避免因未依規定通報而遭受處罰。此外,各縣市政府也可能訂定地方性的職災通報規定,企業應一併遵守。

    重點提醒: 企業應建立一套完善的職災通報流程,並定期檢討及更新,確保流程的有效性。此外,應加強員工的教育訓練,使其瞭解通報的重要性及流程,才能在職災發生時,迅速且合規地完成通報。

    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結論

    面對職災,沒有人

    立即評估現場安全,到正確的急救與初步處置,再到迅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及合規的通報,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扣,缺一不可。企業應將這些步驟內化為應對職災的標準作業程序,並定期演練,才能確保在緊急情況下,所有人員都能有條不紊地執行,將傷害降到最低。

    記住,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不僅是為了符合法規要求,更是為了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營造更安全、更健康的工作環境。持續學習、不斷精進,才能為企業打造更堅實的安全防護網。

    職災發生後第一時間應對流程 常見問題快速FAQ

    Q1: 職災發生後,我該先救人還是先通報?

    A1: 首要任務是確保現場安全並進行急救。在確認現場安全無虞後,立即對傷者進行初步的急救與處置。 待初步應對完成,並在情況允許下,立即進行通報。若事故嚴重,需要緊急醫療協助,應同時撥打119並進行通報,切勿延誤就醫時間。

    Q2: 職災通報一定要在8小時內完成嗎?什麼情況下需要?

    A2: 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只有在發生死亡或罹災人數達3人以上的職業災害時,才需要在8小時內通報勞動檢查機構。 然而,企業內部仍應建立快速通報機制,且部分地區或行業可能會有更嚴格的通報要求,建議企業事先了解並遵守。

    Q3: 急救箱裡一定要準備哪些東西?如果東西過期了怎麼辦?

    A3: 急救箱應包含:敷料、止血帶、優碘或消毒液、生理食鹽水、棉花棒、OK繃、剪刀、鑷子、手套、口罩和急救手冊。 應定期檢查急救箱,若發現物品過期或損壞,務必立即更換,以確保急救用品的有效性。

分享此篇文章
Facebook
Email
Twitter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