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絡電話

(02) 2720-9880

服務信箱

ctlm@ctlm.com.tw

勞動檢查對雇主個人負責的風險:避開罰鍰與刑責,企業主必學的自保攻略!

勞動檢查對雇主個人負責的風險:避開罰鍰與刑責,企業主必學的自保攻略!

面對日益頻繁的勞動檢查,企業主除了關注公司整體的合規狀況,更需要警惕「勞動檢查對僱主個人負責的風險」。許多企業主可能認為,勞動法規的責任主體是公司,但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身為公司代表人或負責人,您可能需要為公司的違規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例如未依規定給付加班費,情節嚴重者甚至可能涉及刑責。

根據我的經驗,許多中小企業主往往因為對相關法規不夠瞭解,或者抱持僥倖心態,忽略了這些潛在的風險。因此,本文將深入解析勞動檢查中,僱主個人可能面臨的法律責任,並提供實用的自保攻略。身為企業主,您絕對不能輕忽,及早了解並做好準備,纔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罰鍰與刑責。建議您定期檢視公司的人事制度與勞動契約,確保符合現行法規,並建立完善的內部溝通管道,鼓勵員工反映問題,從源頭降低違規風險。

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

  1. 立即健檢勞動契約與人事制度: 檢視現行勞動契約與工作規則是否符合最新勞動法規,特別是加班費計算、休假安排、勞退提撥等細節。避免因法規認知不足而觸法,導致個人需承擔罰鍰。
  2. 建立內部溝通管道與教育訓練: 鼓勵員工反映勞動相關問題,並定期舉辦勞動法規教育訓練,提升員工與管理階層的勞動權益意識。及早發現並解決潛在問題,能有效降低違規風險。
  3. 誠實配合勞動檢查並考慮投保責任險: 面對勞動檢查時,務必誠實提供資料,積極配合檢查員。同時,評估投保雇主責任險,將部分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為企業主個人提供額外保障。

勞動檢查下的個人責任:誰該為違規買單?

當勞動檢查大隊人馬進入您的公司,準備展開一連串的查覈時,您是否曾想過,究竟該為公司可能出現的違規行為負責?別以為公司是法人,所有的責任都由公司扛。在勞動法規的世界裡,僱主個人,尤其是公司的負責人代表人,在某些情況下,是需要直接面對法律責任的!

公司負責人,不只是個頭銜

首先,我們要釐清一個觀念:在勞動法規中,「僱主」的定義並不僅限於公司這個法人。根據勞動基準法第二條的定義,僱主指的是「僱用勞工之事業主、事業經營之負責人或代表事業主處理有關勞工事務之人」。換句話說,公司的負責人、代表人,甚至是實際負責管理勞工事務的主管,都可能被認定為「僱主」,而需要為違反勞動法規的行為負責。簡單來說,實際管理指揮勞工,就有可能成為責任的承擔者。

個人責任的界線:什麼情況下負責人需要「扛責」?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勞動檢查的違規會直接追究到僱主個人的責任呢?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情形:

  • 違反勞動基準法第五條:此條款禁止僱主以強暴、脅迫、拘禁或其他非法方法,強制勞工從事勞動。若僱主涉及此類嚴重侵害勞工人身自由的行為,將可能面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七十五萬元以下罰金。(參考勞動基準法中之僱主刑責
  • 違反職業安全衛生法相關規定,導致發生重大職災:如果因為僱主未提供必要安全衛生設備或措施,導致勞工發生死亡三人以上職災,或一人以上住院治療,僱主除了可能面臨行政罰鍰外,還可能被追究過失傷害甚至過失致死的刑事責任。例如,營造業常見未提供合法之防止墜落安全設備設施,員工不慎墜落死亡,除可能觸犯刑法第276 條之過失致死罪外,同時亦構成職安法第40 條之刑責。(參考重大職災刑事責任風險與企業因應之道
  • 違反勞動檢查法,拒絕、規避或妨礙勞動檢查:根據勞動檢查法,僱主有義務配合勞動檢查,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檢查員執行職務。若有此類行為,除了可能被處以罰鍰外,情節嚴重者,負責人可能還會面臨刑責。

別輕忽!這些「眉角」也可能讓您惹上麻煩

除了上述幾種常見的情形外,還有一些細節需要特別注意:

  • 未依法提撥勞工退休金:如果公司依規定為勞工提撥勞工退休金,勞工局除了會要求限期改善外,負責人也可能被處以罰鍰
  • 積欠工資:公司如果發生積欠工資的情形,負責人可能會被限制出境
  • 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如果公司發生性騷擾事件,僱主積極處理,導致情節嚴重,僱主個人也可能需要負擔賠償責任

如何避免個人責任?企業主的自保之道

既然僱主個人可能面臨如此多的法律風險,那麼,企業主該如何自保,避免在勞動檢查中「躺著也中槍」呢?

  • 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勞動契約工作規則,明確勞資雙方權利義務,並確實遵守
  • 定期進行勞動法規健檢:定期檢視公司的勞動法規遵循情況,及早發現改正潛在的違規風險
  • 加強員工教育訓練提升員工的勞動權益意識,讓員工瞭解自身的權益,並鼓勵員工主動反映問題。
  • 誠實面對勞動檢查配合勞動檢查提供真實完整的資料,並虛心接受檢查員的建議。
  • 投保相關責任險:考慮投保僱主責任險,將部分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總之,面對勞動檢查,企業主不能抱持著「事不關己」的心態,而是應該積極瞭解相關法規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並隨時保持警惕,才能真正降低個人法律風險,確保企業的永續經營。

勞動檢查對僱主個人負責的風險:責任歸屬剖析

當企業違反勞動法規時,責任的歸屬並非總是落在公司這個「法人」身上。在某些情況下,公司的負責人(例如:董事長、總經理)、實際經營者,甚至是部門主管,都可能因為其個人的行為或不作為而需要承擔法律責任。這就是所謂的「個人責任」。

要判斷在勞動檢查中,僱主個人是否需要為違規事項負責,主要會考量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責任歸屬判斷的關鍵因素

  • 是否具備決策權:

  • 常見的責任歸屬情境

    • 未依法給付加班費: 若僱主明知勞工有加班事實,卻指示不給付或少給付加班費,則負責人可能同時面臨《勞動基準法》的行政罰鍰以及《刑法》上詐欺罪的刑事責任。
    • 超時工作: 若僱主為了趕工,長期要求勞工超時工作,且未經工會或勞資會議同意,負責人可能面臨《勞動基準法》的行政罰鍰,情節嚴重者,甚至可能被限制出境
    • 未依法投保勞健保: 若僱主為了節省成本,未依法替員工投保勞工保險或全民健康保險,負責人除了需要補繳相關費用外,還可能面臨《勞工保險條例》或《全民健康保險法》的行政罰鍰,甚至被移送法辦。
    • 發生職業災害: 若因僱主未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導致勞工發生職業災害,負責人可能面臨《職業安全衛生法》的行政罰鍰,情節嚴重者,還可能觸犯《刑法》上的過失傷害罪過失致死罪。 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僱主有提供勞工必要安全衛生設備與措施之法定義務。

    重點提醒: 勞動檢查的重點不僅在於企業是否符合法規,更會深入追究決策者管理者的個人責任。因此,企業主和主管們務必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識,建立完善的合規制度,纔能有效降低個人承擔法律風險的可能性。

    勞動檢查對雇主個人負責的風險:避開罰鍰與刑責,企業主必學的自保攻略!

    勞動檢查對雇主個人負責的風險.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勞動檢查對僱主個人負責的風險:罰鍰與刑責界線

    勞動檢查後,僱主可能面臨罰鍰刑責兩種法律後果,但兩者性質與影響大不相同。許多企業主對於何時會被處以罰鍰,何時又可能面臨刑責感到困惑。本段將詳細解析兩者的區別與界線,幫助企業主釐清責任,避免誤觸法網。

    罰鍰:行政責任,以金錢處罰為主

    罰鍰是一種行政責任,主要目的是對違反勞動法規的行為進行金錢上的懲罰,以達到警惕和矯正的效果。常見的罰鍰事由包括:

    • 未依法給付加班費:這是最常見的違規事項之一。若僱主未按照勞動基準法規定計算或給付加班費,例如低報加班時數、未按比例加給等,將可能面臨罰鍰。根據104職場力報導,未依法發給勞工加班費是僱主最常違反勞基法的情形之一。
    • 超時工作:勞動基準法對勞工每日、每月的工作時數有明確規定。若僱主超過法定工時,例如勞動基準法第32條規定,延長工作時間,一個月不得超過46小時。,將可能被處以罰鍰。
    • 未依法給予休假:勞工享有例假、休息日、特別休假等權利。若僱主未依法給予勞工應有的休假,或未經勞工同意片面變更休假日期,也可能面臨罰鍰。根據104職場力報導,未依法給予休假也是常見的違規事項。
    • 未置備或未如實記載出勤紀錄:僱主有義務設置並保存勞工的出勤紀錄,且必須如實記載勞工的出勤時間。若未依規定置備出勤紀錄,或出勤紀錄與實際狀況不符,將可能被處以罰鍰。
    • 其他違反勞動基準法之行為:例如,勞動基準法第22條規定,工資未全額直接給付勞工。

    罰鍰金額通常會考量企業規模、違規情節、影響人數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根據勞動基準法, 違反相關規定,可處新台幣2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並可能被公佈事業單位名稱、負責人姓名等資訊。

    刑責:刑事責任,可能面臨有期徒刑

    刑責則是一種更嚴重的法律後果,表示僱主的行為已觸犯刑法,可能面臨有期徒刑拘役罰金等處罰。相較於罰鍰,刑責更強調對個人行為的懲罰,並具有更高的社會譴責性。常見的可能涉及刑責的情況包括:

    • 違反職業安全衛生法,導致勞工傷亡:若僱主未提供符合規定的安全衛生設備及措施,例如未提供必要的防護具、未設置安全防護設施等,導致勞工發生重大職業災害,造成死亡重傷,僱主可能被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40條,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 強制勞動:僱主不得以強暴、脅迫、拘禁或其他非法方法,強制勞工從事勞動。違反者可能被依勞動基準法第5條,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七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 介入勞動契約抽取不法利益:任何人不得介入他人之勞動契約,抽取不法利益。違反者可能被依勞動基準法第6條,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四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企業已盡力提供安全措施,若因過失導致職災發生,僱主仍可能面臨過失致死過失傷害等刑責。實務上,檢察官常會參考勞檢的結果,作為認定僱主有無過失的重要依據。

    如何區分罰鍰與刑責?關鍵在於「故意」與「過失」

    一般而言,罰鍰多為行政疏失過失所致,例如不熟悉法規、計算錯誤等。而刑責則通常涉及更嚴重的違法行為,例如故意違反安全規定、惡意剝削勞工等。然而,即使是過失行為,若情節嚴重,例如長期漠視勞工安全、屢次發生職災等,也可能被認定為具有可罰性,進而面臨刑責。

    此外,法務部網站有提供檢察官辦理違反勞動基準法案件應行注意事項,供檢察官在辦理違反勞動基準法案件時參考。建議企業主可多加參考,以避免觸法。

    總而言之,企業主應主動瞭解確實遵守勞動法規,加強安全衛生管理,避免因一時疏忽而面臨法律責任。若不慎發生勞動爭議或檢查,應積極配合調查,並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以維護自身權益。

    勞動檢查對僱主個人負責的風險:罰鍰與刑責界線
    法律責任 性質 常見事由 法律依據與相關資訊
    罰鍰 行政責任,以金錢處罰為主,旨在警惕和矯正。
    • 未依法給付加班費
    • 超時工作
    • 未依法給予休假
    • 未置備或未如實記載出勤紀錄
    • 其他違反勞動基準法之行為 (例如,工資未全額直接給付)
    刑責 刑事責任,可能面臨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等處罰,更強調對個人行為的懲罰,具有更高的社會譴責性。
    • 違反職業安全衛生法,導致勞工傷亡
    • 強制勞動
    • 介入勞動契約抽取不法利益
    •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40條 (勞工傷亡,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科或併科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 勞動基準法第5條 (強制勞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科或併科七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 勞動基準法第6條 (介入勞動契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科或併科四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 即使盡力提供安全措施,若因過失導致職災發生,仍可能面臨過失致死過失傷害等刑責。
    區分關鍵:罰鍰多為行政疏失過失,刑責通常涉及更嚴重的違法行為,例如故意違反安全規定、惡意剝削勞工。過失行為若情節嚴重,也可能被認定為具有可罰性,進而面臨刑責。參考:檢察官辦理違反勞動基準法案件應行注意事項

    勞動檢查對僱主個人負責的風險:情境分析與案例

    身為企業主,您可能認為只要公司按規定運營,勞動檢查就與您個人無關。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勞動檢查的結果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您個人的法律責任,甚至可能面臨罰鍰或刑責。以下我們將通過一些情境分析和案例,更具體地說明僱主個人可能面臨的風險:

    情境一:未依法給付加班費

    情境:您的公司為了趕工,經常要求員工加班,但您認為員工的底薪已經很高,所以加班費的計算方式與勞基法規定有所出入,並未完全按照標準給付。

    風險:勞動檢查時,若發現您未依規定給付加班費,公司將面臨罰鍰。更嚴重的是,如果情節重大,例如長期且普遍性地低報加班費,勞工局可能會認定您身為公司負責人,明知故犯,涉及違反勞動基準法第24條的規定,除了對公司處以罰鍰外,還可能追究您的行政責任,並將您列為黑名單公告。

    案例:曾有企業主因長期未依法給付加班費,遭勞工檢舉,勞工局除了對公司開罰外,也將負責人移送法辦。雖然最終負責人獲得緩刑,但此事已嚴重影響其個人聲譽及事業發展。(此為虛構案例,僅供參考)

    情境二:未替員工投保勞健保

    情境:您為了節省成本,未替部分工讀生或試用期員工投保勞工保險和健康保險,認為他們的工作時間不長,或是還在試用階段,不需要納保。

    風險:勞動檢查時,若發現您未依規定替員工投保勞健保,除了需補繳保險費用外,還會面臨罰鍰。更甚者,若您是惡意逃避,例如將員工高薪低報,意圖減少保費支出,勞工局可能會將您移送地檢署,追究您的刑事責任,可能觸犯刑法詐欺罪背信罪

    案例:有企業主為了節省勞健保費用,將多名員工以「顧問」或「派遣」名義聘用,實際上卻是直接指揮管理。勞動檢查時被認定為「假派遣真僱傭」,不僅被追討補繳的勞健保費用,負責人還因涉及詐欺罪而被起訴。(此為虛構案例,僅供參考)

    情境三:違反職業安全衛生法

    情境:您的工廠為了追求生產效率,未提供員工必要的安全防護設備,例如安全帽、手套、護目鏡等,或是未定期檢查機械設備,導致工安意外發生。

    風險:勞動檢查時,若發現您未提供安全防護設備或未定期檢查設備,將被處以罰鍰。若因此發生重大職業災害,例如造成員工死亡重傷,您身為僱主負責人,可能被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40條處以刑責,例如過失致死罪,甚至可能面臨有期徒刑

    案例:某工廠因未定期檢查機械設備,導致機械故障,造成員工操作時受傷。勞檢單位調查後發現,工廠負責人未善盡安全管理責任,被依過失傷害罪起訴,並判處拘役。(此為虛構案例,僅供參考)

    情境四:非法解僱或歧視勞工

    情境:您因為員工表現不佳,或是懷孕、生病等原因,將其解僱,但未提供合法的解僱理由或資遣費,或是在工作上對其進行不公平的待遇。

    風險:勞動檢查時,若發現您有非法解僱歧視勞工的行為,除了可能被處以罰鍰外,還可能被勞工提起訴訟,要求回復原職賠償損失。更嚴重的是,若您的行為涉及性別歧視年齡歧視等,可能會受到更嚴厲的處罰,甚至損害公司的聲譽。

    案例:某公司因員工懷孕而將其解僱,事後被勞工提起訴訟,法院判決公司須賠償員工精神慰撫金薪資損失,公司負責人也因涉及性別歧視而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此為虛構案例,僅供參考)

    總結

    以上情境和案例僅為部分示例,旨在提醒企業主,勞動檢查並非僅僅是公司的事情,也可能直接影響到您個人的法律責任。因此,建議企業主應重視勞動法規的遵循,加強勞動管理,纔能有效降低法律風險,確保企業的永續經營。

    請務必注意,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具體個案仍需視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判斷。如有任何法律問題,建議諮詢專業律師的意見。

    勞動檢查對僱主個人負責的風險結論

    「勞動檢查對僱主個人負責的風險」,一直是許多中小企業主容易忽略的隱形炸彈。看完以上解析,相信您已經明白,勞動檢查不僅僅是針對公司,身為企業主或負責人,您也可能因為公司的違規行為而面臨法律責任。

    不要再抱持僥倖心態,認為罰鍰只是小事一樁。在某些情況下,您可能需要為公司的違規行為付出更高的代價,包括鉅額罰鍰、限制出境,甚至是牢獄之災。這些風險不僅會影響您的個人財產和自由,更可能對您的家庭和事業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現在就開始行動,重新檢視您公司的人事制度和勞動契約,確保符合現行法規。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加強員工的教育訓練,並誠實面對勞動檢查。與其等到勞檢大隊上門才措手不及,不如防患於未然,從源頭降低「勞動檢查對僱主個人負責的風險」

    記住,合規不僅是企業的責任,更是對您自身的一種保護。唯有真正瞭解並重視「勞動檢查對僱主個人負責的風險」,才能讓您的企業在穩健的基礎上,永續經營,避免因為一時的疏忽,而讓您和您的家人付出沉重的代價。

    勞動檢查對僱主個人負責的風險 常見問題快速FAQ

    Q1: 勞動檢查時,公司違規,一定都是公司負責嗎?負責人會被牽連嗎?

    不一定!雖然公司是法人,但勞動法規中,「僱主」的定義包含公司的負責人代表人,甚至是實際負責管理勞工事務的主管。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故意違反勞動基準法、未盡職業安全衛生義務導致重大職災等,負責人是需要直接承擔法律責任的,可能面臨罰鍰甚至刑責。

    Q2: 哪些情況下,僱主個人可能會因為勞動檢查被罰錢,甚至坐牢?

    僱主個人可能因為以下情況在勞動檢查中被罰錢甚至坐牢:

    • 違反勞動基準法第五條:以強暴、脅迫等非法方式強制勞工勞動。
    • 違反職業安全衛生法,導致發生重大職災:未提供必要安全衛生設備或措施,導致勞工死亡、三人以上職災或一人以上需住院治療。
    • 違反勞動檢查法,拒絕、規避或妨礙勞動檢查:不配合勞動檢查,阻撓檢查員執行職務。
    • 未依法提撥勞工退休金:未依規定為勞工提撥勞工退休金,除了限期改善,負責人也可能被處以罰鍰。
    • 積欠工資:公司如果發生積欠工資的情形,負責人可能會被限制出境。
    • 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公司如果發生性騷擾事件,僱主未積極處理,導致情節嚴重,僱主個人也可能需要負擔賠償責任。

    Q3: 為了避免勞動檢查的個人責任,企業主可以做哪些準備?

    企業主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降低在勞動檢查中個人承擔法律責任的風險:

    • 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勞動契約工作規則,明確勞資雙方權利義務,並確實遵守
    • 定期進行勞動法規健檢:定期檢視公司的勞動法規遵循情況,及早發現改正潛在的違規風險
    • 加強員工教育訓練提升員工的勞動權益意識,讓員工瞭解自身的權益,並鼓勵員工主動反映問題。
    • 誠實面對勞動檢查配合勞動檢查提供真實完整的資料,並虛心接受檢查員的建議。
    • 投保相關責任險:考慮投保僱主責任險,將部分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分享此篇文章
Facebook
Email
Twitter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