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絡電話

(02) 2720-9880

服務信箱

ctlm@ctlm.com.tw

職場霸凌判例解析與啟示:近年法院判決對企業管理責任的影響

職場霸凌判例解析與啟示:近年法院判決對企業管理責任的影響

在現今職場環境中,職場霸凌判例解析與啟示 顯得格外重要。近年來,法院對於職場霸凌案件的判決,不僅影響了個案的結果,更對企業管理責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旨在 分享近年法院判決對企業管理責任的影響,並深入探討這些判決所揭示的趨勢和啟示。

透過剖析具體案例,我們將檢視法院如何認定職場霸凌行為,以及企業在預防和處理此類事件中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這些責任不僅涵蓋了《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等相關法規的遵循,更延伸至企業在建立健康職場文化、完善內部申訴管道等方面的積極作為。

根據我的經驗,許多企業往往忽視了職場霸凌的潛在風險,或是缺乏有效的預防和應對機制。 因此,我建議企業應定期進行內部風險評估,制定明確的反霸凌政策,並加強員工的法律意識培訓。此外,建立暢通且保密的申訴管道,以及公正、客觀的調查處理流程,也是至關重要的。唯有如此,企業纔能有效降低法律風險,營造一個尊重、平等、健康的工作環境。

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定期風險評估與政策制定:企業應定期進行內部風險評估,識別潛在的職場霸凌風險,並制定明確的反霸凌政策。參考勞動部的《職場霸凌預防與處理指引》,建立具體的內部規範,確保政策能有效執行。
  2. 建立暢通的申訴管道與公正的調查機制:確保申訴管道暢通且保密,讓員工安心舉報。當收到申訴時,迅速啟動公正、客觀的調查流程,並由專業人員參與判斷與回饋,保障員工權益,避免以「他只是覺得」或「沒證據」為由拒絕受理。
  3. 明確管理界線與企業文化塑造:企業應明確界定合理管理與職場霸凌的界線,主管在行使管理權時,避免口氣太重、言語粗俗或帶有人身攻擊。同時,重視企業文化的塑造,營造尊重、平等、包容的工作氛圍,讓每一位員工都能感受到被重視和支持。

職場霸凌判例解析:企業管理責任的具體體現

近年來,職場霸凌議題日益受到重視,不僅影響員工的身心健康,更對企業的整體運營和聲譽產生負面影響。法院在相關判決中,逐漸明確了企業在預防和處理職場霸凌事件中的管理責任。因此,深入解析這些判例,有助於企業管理者、人資部門以及法律專業人士更清楚地瞭解自身責任,並採取有效的措施來防範和應對職場霸凌行為。

何謂職場霸凌?法院與勞動部的定義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職場霸凌的定義。雖然台灣現行法律並未對「職場霸凌」做出明確定義,但法院實務及勞動部的行政指導中,有相似的定義可供參考。

  • 法院實務: 認為「職場霸凌」是指在工作場所中,藉由權力濫用與不公平的處罰,造成持續性的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行為,使被霸凌者感到受挫、被威脅、羞辱、被孤立及受傷,進而折損被霸凌者的自信,並帶來沉重的身心壓力
  • 勞動部: 在《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中提到,「職場霸凌」是指勞工於執行職務,在勞動場所中,受同仁間或主管及部屬間,藉由職務、權力濫用或不公平對待,所造成持續性的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行為,使受害勞工感到受挫、被威脅、羞辱、被孤立及受傷,進而危害其身心健康或安全

簡單來說,職場霸凌就是在職場上,有人利用職務或權力上的優勢,持續對他人進行冒犯、威脅等行為,造成其身心靈的傷害。這些行為不一定是肢體上的,也可能是言語、精神上的

企業管理責任的具體展現

那麼,法院判決如何體現企業的管理責任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預防責任: 企業有義務建立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採取措施預防職場霸凌的發生。這包括制定明確的反霸凌政策、建立內部申訴管道、加強員工的法律意識培訓等
  • 處理責任: 當職場霸凌事件發生時,企業應及時介入調查,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以保護受害者的權益。這包括指派專責人員處理霸凌事件、進行公正的調查、對加害者進行懲處或職務調動等
  • 賠償責任: 如果企業未能履行預防和處理責任,導致員工因職場霸凌而受到損害,企業可能需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法院判決的啟示

透過分析近年來的法院判決,我們可以發現一些重要的啟示:

  • 企業不能忽視員工的申訴: 只要員工主觀上感受到可能遭受不法侵害,企業就應啟動調查程序,妥善記錄和處理,不能以「他只是覺得」或「沒證據」為由拒絕受理
  • 企業應明確界定合理管理與職場霸凌的界線: 主管基於正當目的實行其指揮、監督、管理權限的合理範圍內,督促、指導部屬,原則上不構成職場霸凌。但若口氣太重、言語粗俗,甚至帶有人身攻擊;使用嘲諷、挖苦、反問式的說話方式;或情緒性發言,就可能構成職場霸凌
  • 企業應建立完善的申訴與調查機制: 申訴管道應暢通,調查程序應公正,並有專業人員參與判斷與回饋,以確保員工的權益得到保障

總之,職場霸凌不僅僅是個人之間的衝突,更是企業管理上的漏洞。企業應從預防、處理和賠償三個方面,切實履行管理責任,才能打造一個健康、友善的工作環境。而對職場霸凌採取零容忍的態度,不僅能保護員工的權益,也能降低企業的法律風險,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關於如何建立預防機制與應對策略,後續段落將會更深入探討。

職場霸凌判例解析與啟示:企業應對策略與案例分析

在瞭解了企業管理責任的具體體現後,本段將著重探討企業在面對職場霸凌時,可以採取哪些有效的應對策略,並透過實際案例分析,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如何將這些策略應用於實務中,以降低企業的法律風險,並維護員工的權益。

企業應對策略

面對職場霸凌,企業不應只是被動地等待事件發生,更應主動出擊,建立完善的預防和處理機制。以下列出幾項企業可以採取的應對策略:

  • 建立明確的反霸凌政策:企業應制定明確的反霸凌政策,清楚定義職場霸凌的行為、申訴管道、調查流程以及懲處方式。這份政策應公開透明,讓所有員工都能瞭解,並定期更新,以符合最新的法律法規和實務案例。
  • 提供員工培訓:定期舉辦員工培訓,提高員工對職場霸凌的認知,並教導他們如何識別、應對和預防霸凌行為。培訓內容應包括相關法律知識、申訴流程、溝通技巧以及心理健康知識,並鼓勵員工在遇到霸凌事件時勇敢地站出來。
  • 建立暢通的申訴管道:企業應建立多元且暢通的申訴管道,例如設立申訴專線、電子郵件、或線上平台,讓員工能夠方便地提出申訴。同時,企業應確保申訴管道的保密性,避免申訴人受到報復或歧視。
  • 成立專業的調查小組:當企業收到職場霸凌的申訴時,應立即成立專業的調查小組,負責調查事件的真相。調查小組的成員應包括人資部門、法律部門以及外部專家,以確保調查的公正性和專業性。調查過程中,應充分聽取申訴人和被申訴人的意見,並收集相關證據,例如證人證詞、錄音錄影等。
  • 採取適當的懲處措施:根據調查結果,企業應對霸凌者採取適當的懲處措施,例如口頭警告、書面警告、降職、減薪、甚至解僱。懲處措施應符合法律法規和企業內規,並公開透明,以儆效尤。
  • 提供心理輔導:對於遭受職場霸凌的員工,企業應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持,幫助他們走出陰影,重建自信。企業可以與專業的心理諮商機構合作,為員工提供免費或優惠的心理諮商服務。
  • 營造友善的職場文化:企業應積極營造友善、尊重、包容的職場文化,鼓勵員工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企業可以舉辦團隊建設活動、員工聚餐等,增進員工之間的交流和了解,減少摩擦和衝突。

案例分析

以下分享一個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職場霸凌判決案例,並從中分析企業應如何應對:

案例:A 公司員工小王長期受到主管老李的言語霸凌,老李經常在公開場合辱罵小王,貶低他的工作能力,甚至散佈不實謠言。小王不堪其擾,向公司提出申訴,但公司卻未積極處理,反而以影響團隊和諧為由,將小王調職。小王認為公司未盡到保護義務,向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判決:法院認定老李的行為構成職場霸凌,A 公司未積極處理申訴,反而將小王調職,顯然未盡到保護義務,判決 A 公司應賠償小王精神撫慰金。

案例啟示:

  • 企業應重視員工的申訴:當員工提出職場霸凌的申訴時,企業應立即展開調查,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不能忽視或敷衍。
  • 企業不能以影響團隊和諧為由,對受害者進行懲罰:在職場霸凌事件中,受害者往往是弱勢的一方,企業應保護受害者的權益,不能為了維護團隊和諧而犧牲受害者的利益。
  • 企業應建立完善的職場霸凌防範機制:企業應制定明確的反霸凌政策,提供員工培訓,建立暢通的申訴管道,並成立專業的調查小組,以有效預防和處理職場霸凌事件。

企業可以參考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所公佈之「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其中進一步說明上開規定之內涵為:「指勞工因執行職務,於勞動場所遭受僱主、主管、同事、服務對象或其他第三方之不法侵害行為,造成身體或精神之傷害。」。換言之,如果勞工在執行工作內容時,受到來自他人的侵害行為,造成勞工身心受損時,就符合職安法第6條第2項第3款之保護對象,此時僱主就應該啟動相關保護措施。

總之,職場霸凌不僅會損害員工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企業的形象和聲譽。企業應高度重視職場霸凌問題,建立完善的防範機制,積極應對,以營造健康、和諧、友善的職場環境。通過上述應對策略與案例分析,期望能幫助企業更有效地應對職場霸凌問題,並為員工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此外,面對職場霸凌,受害者可以透過錄音、通聯等方式積極蒐證,並向公司或政府申訴。

職場霸凌判例解析與啟示:近年法院判決對企業管理責任的影響

職場霸凌判例解析與啟示.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職場霸凌判例解析與啟示:法律風險防範與管理策略

企業在職場霸凌事件中面臨的法律風險不容小覷。近年來,法院對於企業在預防和處理職場霸凌方面的責任要求日益嚴格。因此,企業必須採取積極有效的管理策略,以降低法律風險,保障員工權益。

法律風險評估

首先,企業應進行全面的法律風險評估,識別潛在的職場霸凌風險點。這包括:

  • 員工間的互動模式: 評估員工之間的溝通方式、合作關係以及是否存在潛在的衝突。
  • 管理者的領導風格: 檢視管理者的領導方式是否可能導致權力濫用或不公平對待。
  • 企業文化: 分析企業文化是否鼓勵或容忍不尊重、歧視或欺凌行為。
  • 申訴管道的有效性: 評估現有的申訴管道是否能夠讓員工安心舉報霸凌行為,並且得到及時處理。

法律風險防範

針對評估結果,企業應制定並實施相應的法律風險防範措施。

  • 制定明確的反霸凌政策: 企業應制定明確的反霸凌政策,明確定義職場霸凌行為,並表明企業對此類行為的零容忍態度。該政策應涵蓋所有員工,包括管理者和高層。
  • 建立暢通的申訴管道: 企業應建立暢通、保密的申訴管道,鼓勵員工舉報霸凌行為。申訴管道應提供多種舉報方式,例如:書面、口頭、電子郵件等。同時,企業應確保申訴人的身份得到保護,避免遭到報復。
  • 加強員工培訓: 企業應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其對職場霸凌的認識,並教導其如何識別、預防和應對霸凌行為。培訓內容應包括法律法規、企業政策、案例分析以及應對技巧等。
  • 強化管理者責任: 管理者在預防和處理職場霸凌方面肩負重要責任。企業應加強對管理者的培訓,提高其領導力、溝通技巧和衝突管理能力。同時,企業應明確管理者的責任,並對其行為進行監督和評估。
  • 完善調查處理機制: 企業應建立完善的職場霸凌調查處理機制,確保申訴案件得到及時、公正的處理。調查過程中,企業應收集充分的證據,並聽取各方意見。處理結果應公平公正,並對違規者進行懲處。
  • 建立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 企業應努力建立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鼓勵尊重、包容、合作和互相支持。企業可以通過組織團隊建設活動、鼓勵員工參與決策、提供心理輔導等方式,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管理策略

有效的管理策略是預防和應對職場霸凌的關鍵。

  • 定期進行員工滿意度調查: 通過員工滿意度調查,企業可以瞭解員工的工作感受和需求,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調查結果應認真分析,並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
  • 建立匿名舉報機制: 匿名舉報機制可以讓員工在不擔心遭到報復的情況下,舉報霸凌行為。企業應確保匿名舉報機制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並對舉報內容進行認真處理。
  • 加強管理者的領導力培訓: 管理者的領導風格對企業文化和員工關係有著重要影響。企業應加強對管理者的領導力培訓,提高其情商、溝通技巧和衝突管理能力。
  • 建立開放透明的溝通平台: 企業應建立開放透明的溝通平台,鼓勵員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有助於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避免矛盾激化。
  • 推行員工心理健康關懷計劃: 職場霸凌對員工的心理健康有著負面影響。企業可以推行員工心理健康關懷計劃,提供心理諮詢、壓力管理培訓等服務,幫助員工應對壓力和挑戰。

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和實施具體的法律風險防範和管理策略。透過積極的措施,企業可以降低法律風險,保障員工權益,建立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例如,企業可以參考[勞動部提供的職場霸凌預防與處理指引](https://www.mol.gov.tw/topic/3067/14622/),作為制定企業內部規範的參考。

職場霸凌判例解析與啟示:法律風險防範與管理策略
主題 內容
法律風險評估
  • 員工間的互動模式: 評估員工之間的溝通方式、合作關係以及是否存在潛在的衝突。
  • 管理者的領導風格: 檢視管理者的領導方式是否可能導致權力濫用或不公平對待。
  • 企業文化: 分析企業文化是否鼓勵或容忍不尊重、歧視或欺凌行為。
  • 申訴管道的有效性: 評估現有的申訴管道是否能夠讓員工安心舉報霸凌行為,並且得到及時處理。
法律風險防範
  • 制定明確的反霸凌政策: 企業應制定明確的反霸凌政策,明確定義職場霸凌行為,並表明企業對此類行為的零容忍態度。該政策應涵蓋所有員工,包括管理者和高層。
  • 建立暢通的申訴管道: 企業應建立暢通、保密的申訴管道,鼓勵員工舉報霸凌行為。申訴管道應提供多種舉報方式,例如:書面、口頭、電子郵件等。同時,企業應確保申訴人的身份得到保護,避免遭到報復。
  • 加強員工培訓: 企業應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其對職場霸凌的認識,並教導其如何識別、預防和應對霸凌行為。培訓內容應包括法律法規、企業政策、案例分析以及應對技巧等。
  • 強化管理者責任: 管理者在預防和處理職場霸凌方面肩負重要責任。企業應加強對管理者的培訓,提高其領導力、溝通技巧和衝突管理能力。同時,企業應明確管理者的責任,並對其行為進行監督和評估。
  • 完善調查處理機制: 企業應建立完善的職場霸凌調查處理機制,確保申訴案件得到及時、公正的處理。調查過程中,企業應收集充分的證據,並聽取各方意見。處理結果應公平公正,並對違規者進行懲處。
  • 建立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 企業應努力建立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鼓勵尊重、包容、合作和互相支持。企業可以通過組織團隊建設活動、鼓勵員工參與決策、提供心理輔導等方式,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管理策略
  • 定期進行員工滿意度調查: 通過員工滿意度調查,企業可以瞭解員工的工作感受和需求,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調查結果應認真分析,並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
  • 建立匿名舉報機制: 匿名舉報機制可以讓員工在不擔心遭到報復的情況下,舉報霸凌行為。企業應確保匿名舉報機制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並對舉報內容進行認真處理。
  • 加強管理者的領導力培訓: 管理者的領導風格對企業文化和員工關係有著重要影響。企業應加強對管理者的領導力培訓,提高其情商、溝通技巧和衝突管理能力。
  • 建立開放透明的溝通平台: 企業應建立開放透明的溝通平台,鼓勵員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有助於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避免矛盾激化。
  • 推行員工心理健康關懷計劃: 職場霸凌對員工的心理健康有著負面影響。企業可以推行員工心理健康關懷計劃,提供心理諮詢、壓力管理培訓等服務,幫助員工應對壓力和挑戰。

職場霸凌判例解析與啟示:員工權益與企業文化

近年來,法院在處理職場霸凌案件時,越來越重視對員工權益的保護,以及企業文化在預防和處理霸凌事件中的重要性。法院的判決不僅是對霸凌行為的懲罰,更是對企業管理責任的強調,促使企業反思並改善其內部文化和制度。一個尊重員工、重視溝通、鼓勵合作的企業文化,能有效減少職場霸凌的發生,並提升員工的整體福祉和工作效率。

員工權益的法律保障

在台灣,雖然目前沒有專門針對「職場霸凌」的法律,但現有的法律體系,例如《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民法》以及《性別工作平等法》,都提供了員工在職場上免受不法侵害的權益保障。勞動部也公佈了(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雖然不具法律強制性,但可作為僱主規劃及實施其職場不法侵害預防措施之參考, 確保其履行《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2項第3款之法定義務,並保障員工身心安全。這些法規和指引,都旨在確保員工在職場上能享有安全、健康和有尊嚴的工作環境。

  • 《勞動基準法》: 雖然沒有直接規範職場霸凌,但其保障勞工基本權益的精神,可作為判斷是否構成不當勞動行為的依據。若僱主或主管的行為已超出合理管理範圍,損害員工權益,可能違反勞基法相關規定。
  • 《職業安全衛生法》: 第6條明定僱主應採取必要的安全衛生措施,預防勞工在執行職務時,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上的不法侵害。這項規定是企業預防職場霸凌的重要法律依據。
  • 《民法》: 若職場霸凌行為已構成侵權行為,例如侵害員工的名譽、健康或人格權,受害者可依民法請求損害賠償。
  • 《性別工作平等法》: 如果職場霸凌涉及性別歧視或性騷擾,受害者可依此法尋求保護和救濟。

面對職場霸凌,員工可以積極蒐集證據,例如錄音、錄影、通訊紀錄等,並向公司內部申訴管道或勞工主管機關尋求協助。若情節嚴重,也可考慮提起法律訴訟,維護自身權益。

企業文化與職場霸凌的關聯

企業文化對於職場霸凌的發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一個健康的企業文化,強調尊重、平等、溝通和合作,能有效預防霸凌行為的發生。相反地,一個不健康的企業文化,例如過度競爭、權力不平等、缺乏溝通和支持,則容易滋生霸凌行為。例如,如果企業內部盛行「績效至上」的文化,員工為了爭取更好的業績,可能不擇手段,甚至出現排擠、打壓同事的行為。

企業應積極建立正向的企業文化,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建立明確的反霸凌政策: 制定明確的反霸凌政策,並向所有員工宣導,讓他們瞭解什麼是職場霸凌,以及企業對霸凌行為的零容忍態度。
  • 建立暢通的申訴管道: 建立暢通、保密的申訴管道,讓員工在遭受霸凌時,能安心地提出申訴,並獲得及時的處理。
  • 加強員工的法律意識培訓: 定期舉辦法律意識培訓,讓員工瞭解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自身在職場上的權益,提高他們對霸凌行為的警覺性。
  • 建立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 鼓勵員工之間的互相尊重、支持和合作,建立一個積極健康的工作氛圍,減少霸凌行為的發生。

案例分析與啟示

近年來,法院在審理職場霸凌案件時,除了關注霸凌行為本身,也開始重視企業在預防和處理霸凌事件中的責任。例如,在某些判決中,法院會要求企業對受害者進行精神賠償,並責令企業改善其內部管理制度,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這些判決對企業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促使企業更加重視員工權益的保護和企業文化的建設。

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 企業應積極預防職場霸凌的發生: 預防勝於治療,企業應從源頭上減少霸凌行為的發生,例如建立正向的企業文化、制定明確的反霸凌政策等。
  • 企業應及時處理職場霸凌事件: 一旦發生霸凌事件,企業應立即展開調查,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例如懲處加害者、輔導受害者等,以避免事件惡化。
  • 企業應重視員工權益的保護: 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企業應重視員工權益的保護,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和有尊嚴的工作環境,提升員工的整體福祉和工作效率。

透過對近年法院判決的解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員工權益企業文化在職場霸凌議題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企業應積極建立正向的企業文化,並重視員工權益的保護,纔能有效預防和處理職場霸凌事件,打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工作環境。

職場霸凌判例解析與啟示結論

透過以上的職場霸凌判例解析與啟示,我們深入瞭解了近年來法院判決對於企業管理責任的影響。從判例的具體呈現、企業應對策略、法律風險防範到員工權益與企業文化的關聯,本文旨在提供企業管理者、人資部門以及法律專業人士一個全面性的參考指南。

面對日益嚴峻的職場霸凌問題,企業不能再抱持鴕鳥心態,而是應積極採取行動,從建立明確的反霸凌政策、提供員工培訓、暢通申訴管道,到成立專業的調查小組,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同時,企業更應重視企業文化的塑造,營造一個尊重、平等、包容的工作氛圍,讓每一位員工都能感受到被重視和支持。例如企業可以參考勞動部提供的職場霸凌預防與處理指引, 制定企業內部規範,並積極配合政府相關政策, 共同為打造一個免於職場霸凌的社會而努力。

總之,預防和處理職場霸凌不僅是企業的法律責任,更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唯有企業真正重視員工的權益,建立健康的企業文化,才能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並實現永續發展。面對職場霸凌,絕不容忍,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打造一個更美好的職場環境!若不幸遇到職場霸凌,請記得積極蒐證,並尋求公司內部或勞工主管機關的協助,勇敢維護自身權益

職場霸凌判例解析與啟示 常見問題快速FAQ

Q1: 什麼是職場霸凌?與合理管理有何不同?

職場霸凌是指在工作場所中,藉由權力濫用或不公平的對待,對他人造成持續性的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等行為,使受害者感到身心靈的傷害。與合理管理不同之處在於,合理管理是主管在職權範圍內,基於正當目的對部屬進行督促、指導,而職場霸凌則帶有主觀惡意,超出合理範圍,造成精神或身體上的損害。例如,主管基於正當理由要求員工改善工作表現是合理管理,但如果主管經常以粗俗言語辱罵、嘲諷員工,則可能構成職場霸凌。

Q2: 企業在預防和處理職場霸凌事件中,有哪些法律責任?

企業在預防和處理職場霸凌事件中,主要有預防責任、處理責任和賠償責任。預防責任是指企業有義務建立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制定反霸凌政策,提供員工培訓等。處理責任是指當霸凌事件發生時,企業應及時介入調查,採取適當措施保護受害者。賠償責任是指如果企業未能履行預防和處理責任,導致員工因霸凌受到損害,企業可能需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相關法規包括《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民法》等。

Q3: 如果在職場上遇到霸凌,員工可以怎麼做?

如果在職場上遇到霸凌,員工首先應積極蒐集證據,例如錄音、錄影、通訊紀錄等。然後,可向公司內部申訴管道提出申訴,要求公司介入調查處理。如果公司未積極處理,或情況嚴重,員工可以向勞工主管機關尋求協助,甚至提起法律訴訟,維護自身權益。此外,也可尋求心理諮商等支持,幫助自己走出陰影。

分享此篇文章
Facebook
Email
Twitter
LinkedIn